《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800字
今天总算把这本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看完了。不得不由衷的感慨这真是一部史诗巨著。记得在看陈忠实的《白鹿原》手稿中引用过这么一句话:“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民族的史诗”。这话用来评价今天的《追风筝的人》一点也没错。伴随着阿米尔的成长,我了解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阿富汗这个神秘的国度,一开始留给我童真的印象,源于他们的风筝节,而此后则是更多的宗教冲突,种族歧视,信仰缺失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悲剧的发生。一桩桩的悲剧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卑劣,这个国家的落后!
书中形象鲜明的几个人:阿里、哈桑、阿米尔、阿米尔父亲、拉辛汗留给我深刻的印象。阿里是由阿米尔做律师的祖父收养的哈扎拉人,从小跟阿米尔父亲长大,但由于小时候曾经患过小儿麻痹走路总是一瘸一拐,而经常被人嘲笑,捉弄,讥讽。哈桑其实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但由于父亲的缘故,他只能认阿里做爸爸而成为阿米尔的仆人。哈桑从小跟阿米尔一起长大,对阿米尔忠贞不渝,他最喜欢对阿米尔说的话就是“为你,千千万万遍”。拉辛汗是阿米尔父亲的朋友,对他家的事,说的具体些,就是对于哈桑跟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血缘关系一清二楚。在他们12岁那年的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哈阿米尔成功夺冠,赢得万众喝彩,可就在哈桑帮阿米尔去捡那只最后被他们所击败的蓝色风筝时,哈桑遇到了恃强凌弱的阿塞夫的围堵,羞辱。然而,这一切被一路跑去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在眼里,出于对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的恐惧,阿米尔当了懦夫,眼睁睁躲在墙角看着哈桑被凌辱,暴打。就是这件事情的发生,阿米尔才有了内心一直挥之不去的隐痛。他开始讨厌哈桑,记恨哈桑,厌恶哈桑。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无法说服自己,原谅自己。对这样一个言听计从,时刻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忠心耿耿的哈桑在遇到困难时,他却因为害怕而袖手旁观。这令他一看到哈桑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懦弱、自己的卑劣。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最后以诬陷赶走了这个另他心里隐隐作痛的人!可他内心的隐痛并没有因为哈桑的离开而消失……
因果循环,世事轮回。阿米尔的父亲死了。阿米尔接到父亲好友拉辛汗的请求重回故里。当拉辛汗将他与哈桑同母异父的血亲关系和盘托出,阿米尔这才恍然大悟这些年父亲对他与哈桑的态度。他想起父亲对他的冷漠,想起父亲对哈桑的关爱;想起父亲为什么疾颜厉色地反对他重新雇佣新仆人的想法,相亲父亲在得知哈桑偷拿他东西时的原谅。这一切的一切历历在目,让他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是双面的父亲。对于哈桑而言,父亲是负疚,出于对哈桑的愧疚父亲常常报以关爱,然而哈桑也是继承了父亲许多优秀基因的人,比如:勇敢;对于他而言,父亲就是父亲,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父亲,然而,他却未能继承父亲充满阳刚之气品质。在于拉辛汗的见面后,阿米尔最终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去兵荒马乱,危机四伏的喀布尔寻找哈桑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血脉――他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将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子索拉博从邪恶的塔利班的虎口中救出,并最终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去抚养。如果说12岁那年阿米尔袖手旁观哈桑遭凌辱这件事是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心魔,那么,在他重返阿富汗,从塔利班魔爪中将索拉博救出的那一刻,他的心魔应该渐渐消散开来。因为这一次,他终于勇敢了一次,他终于不再懦弱,哪怕他被身为塔利班的阿塞夫打的头破血流,醉生梦死也在所不惜。记得在于阿塞夫的搏斗中,尽管他被打的七窍流血,肝肠寸断,他依然笑靥如花,因为在这一刻,他埋藏在心里的心魔总算被驱除!
在文章的最后,阿米尔教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放风筝,他仿佛看到了许多年以前自己与哈桑放风筝的场景,这次不再是哈桑替他捡风筝,也不是索拉博;相反,是他替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去捡风筝。风筝是阿米尔与哈桑亲情的象征,是阿米尔心魔的开始,也是阿米尔心魔的终结!自此,阿米尔长大了,成熟了,他勇敢了不再懦弱了。当别人问及索拉博身份时,他会毫不避讳的说:“这是我的侄儿!我的父亲霸占了自己仆人的妻子生下了哈桑,我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索拉博就是我的亲侄儿”。当阿米尔说出这番话时,就代表阿米尔已经成熟了,他已然抛却了曾经的懦弱、自私、虚伪完成了自我的心灵救赎变得勇敢、宽容、正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