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读后感900字
我们制造的东西很多都越来越像生命体,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身“人性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技术也需要不断向智能化、生物化、生态化发展才能更加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并实现更高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不同于无机的物质、机械的事物,生命体具有“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这些特点,这也正是“失控”的精髓所在。
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学科、技术:人工智能、机器生命、生态工程、生物进化、控制论、工业生态学、网络经济学、人工进化……让我感到钦佩的是西方人的学术态度、实践精神:在上面提到的科技领域里面,近现代科学家、工程师们做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并总结出各种观点和理论,互相碰撞、取长补短——“科学知识也是一种平行的分布式体系。没有中心,没人处于控制地位。其中容纳着无数智慧的头脑和分散的书籍。它也是一个网络,一个事实和理论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进化的体系。”
凯文凯利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20世纪90年代,但那时候他已经提到了云计算、物联网、电子货币、虚拟现实、3D打印……实在让人惊叹又觉得相见恨晚。书中涉及到了太多的学科,提到了太多的理论,阅读起来有时会觉得比较吃力。如果要总结作者的观点,看全书最后一章“九律”就可以了。对我而言,这本书中有几处章节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甚至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对生命的认知:“无躯体则无意识”(第三章 3.6节)、“后达尔文主义(第十九章)”、“四十亿年的旁氏骗局”(第二十一章 21.1节)。
生命体是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这意味着宇宙中存在某种方向性:当宇宙的其余部分慢慢耗尽能量,超生命却在稳步积累自己的力量,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生命朝着更多的生命、更多种类的生命、更复杂的生命以及更多的某种东西进发。”
“比进化的进步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我们人类的位置。我们并非宇宙的中心,只不过是宇宙中一处毫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无足轻重的螺旋星系边微不足道的一缕烟尘。如果我们并不重要,那么进化会通往何处呢?”
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失控》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