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后感1900字
这本书许多牛人都在推荐,单看名字总觉得是老生常谈的鸡汤,读下来还是有趣。个人更喜欢前半部分,将一些枯燥的理论事实化作有趣生动的比喻,印象深刻。
这本书读了断断续续地看,于我个人刚发现听书功能的我,听书的输出没有看书多,微信读书的语音敢不敢再死板一点,逢听必睡。在一有是看完的书,隔一阶段写书评心情就没那么浓烈了,索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拉。
写前翻翻笔记,作者很多观点真的很受用啊。有时候在想,很多文章花大量笔墨阐述人的行为的动机,丝丝剖析,有何用意?之前总觉得画蛇添足,想想很多东西一旦找到本源,便有对症下药之策。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可以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就像疾病,你以为小毛病不值一提,却事与愿违;你如临大敌,坐如针灸,却能逢凶化吉。无知者无畏,知者少愚多智。
观点新颖,受害者天堂那一章节分析了受害者形成的本源,字里行间也让让我们反观诸己,审视自己的行为。切莫怀受害者的心思来生活,“看到你活得不好我就放心了”,哈哈很可笑,也很可怕。
古典老师提到的给职业卸妆,和当初哥哥帮我分析高考志愿时很类似,他叫我以兴趣出发选择专业,咨询相关专业朋友不是跟我谈前景发展,而是分析它的幕后,丑化摆在前头还能接受,更可能是自己想要的。
至今迈入大四,要思考的也是就业这一洪水猛兽。看到这本书还是恰到好处,任何时候长远的投资自己,才是王道。警惕自己未来不要轻易为蝇头小利失了分寸。
文越后面,可能受心境影响,翻得较快,后部分总觉得不乏讲大道理的架势。面对众多读者,作者站在职业规划者的角度客观而又宏观地说道。
喜欢有故事的人,越有经历的人他的言行都能透露出他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古典老师也是,不甘于处于外人看来美满自己不快乐的位置,拆掉思维的强,可能性更大了。大学前,无限想象的美好,有点理解了读书学的不仅是知识,更多是思想的纬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实践。
以下原文摘录: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古典
◆ 关于心智模式的几个观点
>> 心态是一种“态”,就好像水有液态有气态。听课的时候温度上去,就是气态;回到家没有这个氛围了,就自动回归液态了。成功者的“态”你学会了,但是他背后的心智模式,你还是不懂。
舍得舍得,舍了反得
>这个人用一辈子努力想达到的事情,在他放弃努力后两分钟就达到了。
◆ 职业选择的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和白头偕老
>兴趣有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和志趣。
兴趣是让你好奇的东西,让你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兴趣被快乐地强化以后,就会成为乐趣。
乐趣会让你在其中获得快乐,也让你可以快乐地进入其中。
志趣会让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你觉得你可以投入一辈子。
>> 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
◆ 如何给职业的艺术照卸妆——看穿职业背后的隐藏面
>> 网友录制的职业信息是我最推荐的一种,比如职场引路人,(www.yinluren.org ),这种数据库比较真实,而且很多是音频或者视频的。你可以
◆ 不要为一个水杯约束你的生命
>> 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值的潜力生命股票,年轻的时候,即使牺牲点别的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也要购买这些东西,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增值百倍
◆ IMPOSSIBLE和IMPOSSIBLE:你离成功只差一点
◆ 是谁在让你不开心
我的喜怒哀乐的开关啊,好像掌控在多个人手中。
>你身上是不是有一个按钮,一个写着开心,一个写着不开心。上来望京的人按一下不开心,你就郁闷一天;上来中关村的人按一下开心,你就开心一天呢?
◆ 你有没有去过受害者天堂
>> 受害者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故事里面,慢慢的,自己也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老师不好、老板变态、老婆不可爱的世界里。
>> 知道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
◆ 找到那个你能改变的不公平
>每一只猴子都笑脸向上,屁股向下。如果你向上看,看到的全是屁股;如果你向下看,看到的全是笑脸。
◆ 做自己,还是演自己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男人)负责满足外界要求,换回生活需要。而自我系统(女人)负责满足内心需求,把这些东西转换为我们心灵需要的价值,让我们快乐。社会系统总去做更有用的事情,自我系统总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 谁动了我们的幸福
>我们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所以我们的社会系统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
◆ 别用生命点燃别人眼中的光环
>杨澜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能不成长。
>> 加缪说过:“人是这样奇怪的一种动物,一方面希望自己进入群体,一方面又需要自己与众不同。”人一方面有社会性,需要社会评定,一方面又希望有自己的个性。
◆ 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 你可以不上班,但是你不能不工作!更不能没有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