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1500字
书中的莱拉像大多数女子一样,在少女时期,虽然在家庭生活中存在很多矛盾,但总体来说,她是幸福的,在她周围,母亲的暴戾与古怪的脾气,父亲对她的希望,还有两小无猜的恋人对她的保护,都让她生活得非常真实且幸运。然而,她生活在不幸的国度——阿富汗。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必然不能很好地庇护它的子民,所以后来莱拉的生活因战争而发生巨大逆转:两个哥哥战死,母亲、父亲因战争去世,爱人在战争中失去联系,自己也因为战争而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幻想一下:如果没有可恶的战争,莱拉一家或者更多的家庭也许会平平淡淡、和和美美地生活,但现实总不会按照人的意愿来发展,最终,无数个“莱拉”在苦难的国度中生存挣扎。看到这样的作品,作为读者的我们会思考:我们比较不幸,没能生长在更好的国家和家庭,同时,我们很幸运,没有生长在多灾多难的国家,而是生长在了中国。
不太了解现在的阿富汗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但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那是一个专治型的男权社会,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写到:“婚姻,是传统社会指派给女性的命运。”婚姻、家庭、丈夫是大多数女性绕不过去的命运附属品,拉希德利用阴谋使莱拉落入他的骗婚圈套中,自此之后,莱拉在婚姻中就没有幸福可言,她以前对爱情、恋人、婚姻的幻想,终究化作泡影。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在阿富汗那样的男权社会,男人对平凡女性的阶级压迫与家庭压迫,是女性生活痛苦的根源,我们为家庭中的女性祈祷:愿婚姻中的所有女性能够真正享受家庭的美好与男性的保护。
玛丽雅姆是一个“哈拉米”,因此在童年时期,她没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享受理应得到的父爱与母爱,我们对此充满同情。5岁的小玛丽雅姆纯真但又早熟,她对父亲有着无比的期待,希望在父亲的心间占据一点儿位置,并且她渴望摆脱尖酸刻薄的母亲;14岁的玛丽雅姆因自己的任性与不谙世事,失去了母亲,同时又被父亲推入了婚姻的坟墓。有名望的家族根本就容不下她这个“哈拉米”,苦命的女孩只能被父亲许配给40多岁的老男人;社会的落后,多次流产,丈夫人性的恶劣,远离家乡等等种种原因,使得婚后的玛丽雅姆一直遭受丈夫的家暴,但是她能有任何办法摆脱这样不幸的婚姻吗?根本就没有。40多岁的玛丽雅姆又面临莱拉入侵家庭的威胁,我们很能理解玛丽雅姆对莱拉进行的肉体和心理上的攻击,因为她为了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除了对莱拉进行攻击之外,别无他法。当玛丽雅姆为保护莱拉而英勇死亡之后,我们看到了她的悲壮与伟大,伟大的焦点不在于她的死亡,而在于她对死亡的超越和对莱拉、孩子的爱。最后,当莱拉找寻玛丽雅姆的童年泥屋时,时光仿佛回到了玛丽雅姆的5岁时期,那里,有玛丽雅姆一生唯一的快乐时光,母亲、父亲、小玛丽雅姆,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幸福。也是在最后,当父亲与玛丽雅姆的矛盾通过信件而化解时,我们看到的是父亲的悔恨和自责,其实,父亲一家如果不遭受战争的破坏:众多家人死亡,财产被没收,我想他的父亲未必会想到玛丽雅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之后,父亲终于想到了远在他乡的玛丽雅姆,并且他知道自己的女儿对自己不能释怀,经历众多灾难,父亲终于真心地乞求女儿的原谅了。看到这样的情节,一方面我们感到这是命运对父亲的惩罚,即因果报应,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从心底替玛丽雅姆原谅父亲。(矛盾心理,“原谅”就是人性的善吧:因为看到伤害过自己的亲人遭受巨大灾难,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快乐。)玛丽雅姆去世了,愿天堂对其永远阳光普照,也愿玛丽雅姆在天堂能够见到父亲,让父女能够面对面地将心里的话讲明白,真正冰释前嫌。
《灿烂千阳》:国家是民众的阳光,家庭是孩子的阳光,人与人之间的善就是人性的灿烂阳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灿烂千阳》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