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1200字
群体的成熟度与人类社会的成熟度密切相关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法)居斯塔夫.勒庞
群体(组织)心理和行为研究的经典之作,出版于1895年
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征服欧洲、欧洲革命和民族运动的此起彼伏。
勒庞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自然科学,1894年发表了《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使其声名渐起。因而,他在研究种族心理的同时,也在研究特殊社会群体的心理和行为。
这是一本小书,不是一本足够全面深入的学术专著,主要目的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阐明了群体的心理、精神和行为特点,群体的主张和信念,群体与民族心理、群体与领袖、群体与民主和独裁的关系,不同群体(选民、议会、陪审团等)分类和特点。作者的意图是希望社会精英们认识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并谨慎对待,并对激烈的群体社会变革带来的动荡和破坏深感不安。
勒庞研究的群体不是泛泛的群体,而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行为的社会组织,一般都有共同或近似的目标、诉求和领袖,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可以采取共同或类似的行动。
当群体被有效地组织到一起后,其表现出来的特征往往与其中的个体截然不同,比如非理性(无意识)、缺乏逻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导致从众、盲从、被误导、受暗示,产生崇拜和仇恨等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和行为。群体的特性和个体迥异这一点让我想起KK在《失控》一书中的相关描述,自然界的群体(蚁群、蜂群、鸟群)会“涌现”出与个体迥异的特性,人类社会的组织与之相似,也会“涌现”出与个体迥异的特性。
群体往往需要领袖,需要被领导、被管理,因而容易被利用而导致集权统治。
基于对群体特性的认识,勒庞反对基于群众(群体)运动的社会大变革,“不管这种变革在理论上显得如何伟大”,而是认为“社会组织就像人体结构一样复杂,我们无法让它们突然经受深刻的变化”,主张渐进式地“改变民族的深层心理”,“只有时间才拥有这种力量”。
群体的历史自人类社会由氏族、部落组织起来便已开始,进而建立城邦、国家、民族。群体既有正向积极的作用也有作者所说的破坏消极作用,关键在于群体如何被有效组织和运用。勒庞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多体现了群体运动带来的极大动荡和破坏作用,作者通过众多的事例做了深刻分析和尖锐批评。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不破不立,虽然代价巨大,历史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剧烈变革短期有可能导致社会倒退,但人类社会整体成熟的大趋势不改,群体的成熟度与人类社会的成熟度亦密切相关。
《乌合之众》的意义也在于:勒庞首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了群体及群体运动的性质、特点,分析了群体的巨大作用和社会影响力,为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改良,后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科学态度。本书也引导人们继续探究这样一些问题:如何使得群体更趋于理性?群体如何被有效组织和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正向的作用,而不是负面的破坏作用?
如此说来,善莫大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乌合之众》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