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认真做笔记的话,需要拿笔写画下分支和影响传承。春秋到秦朝,是一切溯源,之后各家好像都在吃老本。观点大同小异,或是糅合进佛学元素。
说起哲学,先入为主的是西方哲学观,以强大思辨推动的。一度不适应中国哲学是“哲学”。但哲学是什么?就是研究三观的学问,探求世界本源,人生终极意义和绝对真理这些问题和思维方式。这些问题都在,思维方式也勉强算有,那就是哲学吧。
本源。中国哲学很讲究动态平衡,有很强更迭循环观念。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洪范》《月令》《易转》里的五行阴阳。人所能做的,就是试图把握住世间规律,顺之而行。这也推广到治国,比如邹衍的五德终始解释改朝换代(某个朝代,因为它用某德,必须用合乎此德的方式进行统治)。董仲舒的“三统”顺序。三统是黑统、白统、赤统。每统各有其统治系统,每个朝代各正一统。
人生终极意义。与西方很大不同,中国没有“神”的困惑。没有神的世界,哲学更偏人伦和世务,如何自处和共处的问题。圣人也是问世的,内圣外王。但“天人关系”又如此密切。阴阳家,儒家天人合一,道家无名,佛学涅槃,都有某种相通之处。但这被视为“自然规律”,毫无超自然因素。社会上政治的过失也必然表现为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摊手。
方法论。最让人质疑其哲学地位的一点。中国哲学偏“直觉”得到的概念,同时又看重“无和无限”。西方哲学偏“假设”得到的概念,同时更看重“有和有限”。作者最后总结,我们更擅长用“负的方法”---告诉你\它\不是什么,试图消除区别。而西方逻辑分析方法正和这种负的方法相反,所以可以叫做正的方法。正的方法,试图做出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中国哲学语言偏于暗示,不很明晰,偏神秘主义。\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修行得道了,也跟你说不清。是静默的哲学。
我相信,哲学和民族的性情有很大关系。比如,比较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发现,中国哲学其实很自大。“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是高于宇宙其他一切的物。而内陆文化又使得中国人只看得到自己的文明。佛教的输入似乎使许多中国人认识到除了中国人也还另外有文明人存在,但对印度的称赞,是“西方净土”,是作为超世间的世界来称赞。所以佛教的输入并没有改变中国人自以为是人世间唯一的文明人的信念。直到发现欧洲文明虽与中国的不同,然而程度相等,才开始不安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