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2700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2700字

工作强度大的时候,不敢读历史类的书。因为这类书的大信息量,对拥有金鱼的记忆力却有着高考生自觉性的我来说,是自虐。可我却在年终岁尾连读了21本东野圭吾之后,莫名其妙地翻开了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微读得分7.6,算不上高,但在我这里,却是高高的满分。纵使它在别人眼中有各种瑕疵,但在我心里,所有的不足,完全可以用师妹对师兄的盲目崇拜轻松填平。谁让作者在我青春匆匆而过的大学校园里,留下了等长的风华正茂呢?校友,这种自带的亲近感,该是仅次于同班同学的亲情吧。
张宏杰,1972年生于辽宁建昌,作家、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曾就职于葫芦岛建设银行,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2013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
张宏杰的笔触关注的主要是历史和文化。他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典型的跨文体写作,掺杂了大量小说式、报告文学式、心理分析式的写法。其叙述的流畅、情节的开合、语言的力度,带给人的是小说式的阅读快感。
莫言评价:“张宏杰以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简介如是: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这七个人物分别是: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
读罢,我的初步的感觉是,张宏杰说史,比高晓松的系统,比袁腾飞的深刻,比易中天的有激情。
有时候觉得,读书和交友一样,是需要契机和缘分的。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遇见,往往会波澜不惊地擦肩而过。能留下深刻印迹的,要在冰雪冷雨中,来的恰是那包炭、那把伞……
七个人当中,我需要感谢两个人:海瑞和郑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不但模样不分彼此,聪明、懂事的劲头也不分伯仲。一天,妈妈带回来满满一盒孩子们都喜欢吃的巧克力,还是比利时进口的,却全都给了其中一个,另一个摸不着碰不得却还被要求眼睁睁地看。问:为什么?答:因为我是你妈!
每天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分担家务、不调皮不捣蛋却没得到巧克力的那个孩子,自然非常难过,一部分原因当然在于巧克力本身,而更深层次的,受到伤害的却是情感、是原本血脉相连的心。他那种从不相信到半信半疑到震惊到不公不平不愤到心灰意冷的情感起伏,或许近6000人当中,也只有200多人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其中非人性化的冷暴力吧……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在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读到了海瑞:“海笔架”还真坚持下来了。靠一个月五两银子,他真就养活了一大家子。当然,生活水平和别人无法同日而语,而且还要想一点别的办法来维持生计。海瑞在官署后院的空地上开了一片荒,约有二分大小,种上了黄瓜、豆角,每天下班,就换上粗布衣服,扛上锄头干上一阵。全家人每天都吃粗粮,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入仕之后,海家的生活水平反倒不如以前了。海瑞本人一身官服穿了六年,穿得四处补丁,看不出颜色,用手一扯就是一根线头。每天烧饭用柴,都是老仆到山上打来的。有一天,海瑞发现老仆打来的山柴枝叶枯干,不像是新砍的,遂把老仆叫来讯问。老仆不敢隐瞒,只好交代说是街上有人巴结他,替他打好了背回来的。海瑞立刻叫他把送柴人找来,当场给了他五十个铜钱作了柴价,回头关上院门把老仆打了一顿。
好吧,你看看人家!既然你不需要种地,不需要穿四处补丁的衣服,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高风亮节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现实呢?!
嗯。
于是第二天,我又高高兴兴地上班了。我很感谢海瑞。
明朝276年的历史,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黑暗最压抑最令人窒息的一个片段。郑成功却用一半日本血统一半海盗之子的阳刚之气,在风雨如晦的大明末世,成为穿透黑暗的一束光。
极少在读后感中大段摘抄原文,可着实喜欢师兄的这段论述,不录不快:
郑成功的个性与中国人传统的英雄形象不完全吻合。在我们眼里,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应该富于城府,深不可测,喜怒不形于色。
在为郑成功的不完美惋惜的同时,我看重的却是这一所谓性格弱点的另一面。郑成功拥有中国人严重缺乏的可贵性格品质:少年性。
西方文化以积极和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少年”,少年意味着活力和创造力。西方人认为,必须让年轻人自己去闯荡世界,即使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事也不要紧,因为这正是少年的特权。
中国人则对少年人的活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三十岁以前的人,在中国人看来,“血气未定”,属于“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非得四五十岁了,火气渐消,血性全无,才让人感觉安全可靠,才可以当领导,办大事。在传统社会里,“少年老成”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褒扬。“老练”、“老实”、“老辣”、“老马识途”、“老骥伏枥”、“老蚌生珠”,在中文词典里,与“老”有关的词汇几乎都是褒义的。
《曲礼》说,孝就要“不登高,不临深”,“父母在,不远游”,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取消一个孩子的冒险冲动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如此,一个人当然就不会有自己的见解、思想和个性,当然就更不会有任何逆反心理。这样才能把每一代新成长起来的人的热情、火气、棱角磨去,把他们纳入一成不变的生活轨迹,以维持千年不变的超稳定生活结构。
所以,中国文化缺乏朝气。“天真”、“热烈”、“理想主义”是中国文化中的缺色。中国文化是以发黄的故纸、深沉的紫檀色、缺乏个性的绣着团花的酱色衣服为底色,灰暗模糊,缺乏亮丽明快。
只有郑成功,这个异国出生的海盗之子,性格中一直燃烧着明亮的“少年性”。因此,当清军南下之时,他才会做出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选择。
郑成功的选择,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看来,都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他这枝大木,虽然高大,却终于没有撑起明王朝的天空。历史证明了那些投降者是有眼光和见识的。然而,在当时和后来的漫长中国历史上,“识时务”的“俊杰”出现得太多了,这些人聪明得让人郁闷,理智得让人心灰。只有郑成功的出现,才让历史阅读者稍稍舒一口气。
是的,七个人,只有读到最后的郑成功时,我才稍稍舒了一口气。
作为已经被中国传统文化驯服,几乎“血性全无”的不惑之人,为了维持稳定的架构,虽说不上逆来顺受,似乎也好不到哪去。但,哪怕只在历史长河的彼端,只在灵魂最深处,远远地望着“少年性”的郑成功,还是会,很欣喜。
不惧将来,不念过往,正因为改变不了别人才只能改变自己,也因为做起来不易,才成为目标的碎碎念。
只希望,如此,便安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2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