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
加缪以27岁不到的年龄完成了这本书,从此标志着他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分道扬镳。这本书也成为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直接因素,同时打开了现代文学的大门。
法国自古以来都是世界上思潮转变最激烈的地方之一,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1792年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十九世纪末期出现全球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巴黎公社,《人权宣言》是最早的书面材料表达了人生而有权利的想法。局外人著于1942年,当时的法国已经从二战的阴霾走出来,社会、司法、经济也在稳步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发展上升的社会,加缪却提出了另一种自己不同的看法,文中默尔索先生可谓是加缪思想的浓缩。
【以下有剧透】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很多人谈论的是形式化的司法过程对人性的压迫和残害。但是我更想谈一谈的是个人意志被社会的影响和改变。在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默尔索是一个百分之百遵從自己个人意志的一个人,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想说什么就不说,他认为该做的就去做,不是他的事情他根本不想管。他的所作所为只对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负责,而不受社会制度,他人的反应,他人的行为牵制。反观书中的其他人物,他们的行为话语都无时无刻不受环境的影响,或者说是想讨好这个环境。就是这样的一个对什么事情都想置身事外的局外人最后不得不成为大家焦点的中心,从而把剧情推到了最矛盾和最高潮的地方:在死亡面前,我需要妥协吗?
默尔索的答案是:不。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加缪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这个社会的看法是消极的。曾经与萨特志同道合,深受存在主义影响,认为世界应该基于个人感受的加缪,在经历过时间冷暖之后,走向了荒诞与虚无。萨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是无法真正做到言行举止完全只受自己控制,他的任何行为或多或少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人存在,那么他的结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文中的其他角色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和他们类似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时候是为了顾全自己的利益,有时候是为了博取他人的认同,有时候是为了附和他人的想法,总之并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做的。默尔索最终走向了死亡,但是在那个瞬间,他又感到解脱,再也不用对这个社会和众人负责,自己终于可以清静了。这也是加缪对于死亡和人生的看法,如果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不如一死了之。
文中有许多细节放到现在,也是十分具有社会意义,比如:在淡季,为了博取流量,新闻媒体对刑事案件大加渲染,这和如今媒体为获得利益,爆炒社会热点,全然不顾当事人或者社会影响如出一辙。
总之,《局外人》用不长的篇幅,深刻的刻画了默尔索的人物形象,主要从母亲葬礼和法庭审判两个事件描写默尔索,以小见大。这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细细品味的书,请大家放慢速度,体会默尔索,将自己放到书中去,让自己去亲自经历,亲自感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局外人》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