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台北人》读后感_1300字

《台北人》读后感1300字

之前就知道这本书的存在,放在书架上却没来得及读。这次定下心来读是因为看了许知远主持的十三邀中请来了白先勇先生,在节目中,许知远盛赞白先生在20多岁的光景中写出了50岁后才能写出的人生百态。带着这份盛赞以及本有机会见白先生一面却未得见的遗憾,我开始读《台北人》。这本有十几篇短篇组成的小说我读读停停,是因为内心焦灼而定性不足,还是因为书中的故事太过沉重不忍猝读,我不可得知。那一个个因政治分歧逃离到台湾的大陆人,在异乡飘零、流离,有人飞黄腾达,大多江河日下,有人延续旧业,大多无事可做,在惶惶中等着蒋介石攻回大陆。他们以为有那么一天,好像台北只是他们的一个军事停靠站,说不定哪天就离开了,他们不会将台北当成家,没有家的概念又怎会有感情,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没有感情,又如何会有归属感,没有归属感就如那天空中落单的雁,漫无目的的飞,只能飞。每篇故事的主角都在回忆着过往,都在期待着回家,就如《岁除》里的赖鸣升“就剩下几根骨头还没回老家心里放不下罢咧”,《梁父吟》中朴公交待雷委员将其老师的灵柩移会大陆,可谁会晓得出来一混便是这么些年,总也没等回过家。有评论家说,《台北人》中的许多人物,不但“不能”摆脱过去,更令人怜悯的是。他们“不肯”放弃过去,他们死命攀住“现在仍是过去”的幻觉。企图在“抓回了过去”的自欺中,寻得生活的意义。当然,其中也不乏在新的城市舔舐旧伤口的主,就如《孤恋花》中的娟娟,过往和如今又有什么区别呢,只是换个地方遭受凌辱罢了,疯掉是她最好的归宿。r在诸多小篇中,作者着笔最多的是女性,那些本与政治无关的人,却受到政治最大的伤害。一场战事,两段人生,而往往后段不如前段,余生该如何是好,那些将人生寄予男人的女人,将青春耗掉,最终却应了得月台瞎子师娘那句:只可惜长错了一根骨头。但也不乏后段人生强过前段的,正如《游园惊梦》中的窦夫人,从侧室熬到正室,从南京熬到台北,终于熬到了钱夫人心中不平的“新的高楼大厦”。女性是我眼中的配角,却是白先勇眼中的主角。知识分子是我心中的主角,却为那些女性做了配。我想看看那些“了解毛泽东,都去了台湾”的知识人,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却得知,跟着蒋介石,也不过如此,不同的地点,相同的遭遇,只是程度不同罢了。那些五四时期,领导着学生火烧赵家楼的风云人物,有的在台北漆黑的小巷里,教授着无人理会的浪漫主义的拜伦诗,看似坚守和热爱,却早已厌倦,想着逃离。有的作为风光无限的海归人士,游走在世界各地,饰演着别人眼中的“功成名就者”,好友畅谈,才得知那份不得已的苦衷,只是习惯了喧嚣,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习惯了,才会半推半就间继续往前走。在作者眼中,好像每个人都在时代的裹挟中被动着前行,只是有的人给与这些被动赋予足够多的意义,而大多数人为了生存,为了暂时的停留,甚至懒得去赋予。那一副副众生相,那些人生百态,只是历史中的一个注脚,也不过是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在当时,却是活生生的经历。将人放在历史中,人好像只是一个称谓,一个集合词,只是期待着,一个伟大的书写者,挑挑拣拣,将人写活,描绘出一个时代的众生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台北人》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