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7000字
此书聚焦世界贸易、经济,涵盖政治、宗教、战争的历史,视野太广,且多线程,多视角,阅读比较复杂,所以整理了一下。
约前3500年,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村镇和城市体系——古巴比伦王国。
前18世纪,汉谟拉比国王颁布了他的法典(这个翻译者一定也是唱出来的),开始了系统化的农业进程。古巴比伦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概今天伊拉克的位置。直到约前8世纪。
前6世纪,居鲁士大帝创建波斯帝国,波斯人第一次崛起。其领土东抵喜马拉雅,西至爱琴海。依靠繁荣的贸易,帝国非常富有,以享乐闻名。
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击溃波斯,后继续扩张,基本统一了中亚。于是,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和中亚文明开始了最初的交汇融合,即所谓丝绸之路的开端。链接亚洲屋脊上的这些城市,即所谓的“丝绸之路”。
前3世纪,汉朝建立,后将领土扩张至西域(新疆),打开了文明世界与草原游牧民族的相互联系,也将整个亚洲联系在了一起。汉朝人热爱西域的汗血马,匈奴人(蒙古)热爱丝绸。这个时候,中国才开始参与中西方贸易交流,登上世界舞台,而丝绸也成为几个世纪长久不衰的贸易品。
前1世纪,屋大维建立罗马共和国,获封奥古斯都。世界开启了第一波经济大繁荣,主要贸易输出国是印度和中国。当时的贸易中心主要是帕尔米拉(横穿叙利亚沙漠必要的补给站),佩特拉(链接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商道)。
在印度,一生好战的阿育王在晚年放下屠刀,大力推行佛教。
公元1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建起了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帝国的中心开始转移。
罗马和波斯展开了漫长的博弈,此起彼落,此消彼长。
基督教创立。在地中海地区广泛传播,被罗马帝国统治者遏制,开始了最早的宗教残害和屠杀。
另一边,贸易的兴盛使得佛教沿商人、僧侣和旅者的足迹扩展到印度次大陆,极速向东,4世纪达到新疆。
3世纪,萨珊王朝建立,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开始兴起,后成为伊斯兰教之前,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所以基督教传播到波斯的时候,遭到了琐罗亚斯德教敌视,开始了它的宗教极端主义。
4世纪,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接受了基督教,翻开了罗马帝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奠定了欧洲基督教的基础。
相对的,与之敌对的波斯国王开始了对基督教的迫害,以报复罗马的侵略行为。(所以基督教很难再向东传播)
四世纪中叶,罗马和波斯面对来自草原部落的威胁,选择了联盟。
5世纪,罗马被西哥特部族攻陷。众多草原部落横扫罗马帝国,致使整个帝国文明一落千丈,长途贸易路线崩溃。
同时,波斯国王开始尝试承认基督教。
卡尔西顿会议确定了新的宗教定义。对耶稣人神二性的分歧使得东方基督教与西方基督教开始了漫长的争斗。
6世纪,萨珊帝国库思老一世对宗教的包容和变通,给了东方基督教在没有政治权利做后盾的条件下,大规模东传的空间,其延伸到阿拉伯半岛南端、也门、斯里兰卡,甚至草原部落和游牧民族。
6至7世纪,基督教在激烈的宗教竞争中脱颖而出,长驱直入的进入亚洲。
7世纪,610年,穆罕默德得到真主天启,伊斯兰教诞生。在穆罕默德的率领下,随着军队的胜利,建立了金字塔型利益分配体系,信徒收获颇丰,所到之处越来越多人皈依伊斯兰教。
630年,罗马赢得了战争,波斯瓦解。在耶路撒冷,赫拉克利乌斯揭开了反犹的序幕。(比希特勒早了一千年)
636年,阿拉伯军队的致命一击将波斯灭亡,伊斯兰教得以广泛传播。在初期,穆斯林与基督徒、犹太人关系友好,两者之间则矛盾激烈。
7世纪末,伊斯兰领袖用货币宣传宗教信息,基督教徒立即跟进反击,即所谓“钱币战争”。此时,两教平起平坐。
8世纪,伊斯兰军队席卷西欧,西方基督教命悬一线。
8世纪中叶,伊斯兰军队向东扩张至中国西部边境。
8世纪后期起,依靠统一、庞大的帝国,穆斯林将财富迅速聚集,崭新的世界中心城市崛起——巴格达(和平之城,麦地那,穆罕默德逃难的地方),而波斯湾的巴士拉港也成为贸易中心。
9世纪,阿拉伯帝国达到鼎盛时代。
相对的,欧洲基督教世界一蹶不振。所以,当时世界的激进主义者并非穆斯林,而是基督徒。
贸易非常繁盛,奢侈品如中国陶瓷等开始大批量进口,与草原部落的联系也迅速建立。草原经济主要是马匹,以及价格高昂的动物毛皮贸易。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罗斯人(俄罗斯的祖先)做起了贩卖人口的生意,他们扩张领土,掠夺财富,并将当地土著抓起来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卖掉,这些人叫斯拉夫人(Slav),也就是奴隶(slave)的意思。
9世纪末,奴隶贸易繁盛,欧洲将奴隶售往东方,靠着贩卖奴隶积攒的财富,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渐渐崭露头角。
10世纪,穆斯林世界因连年严寒造成大范围饥荒,民间开始暴乱。
拜占庭开始逆袭,夺回了东地中海和爱琴海,尤其是夺回安条克这一商业中心和纺织品生产中心,对基督教世界是强势的复兴。
10世纪末,世界中心再次转移——从巴格达转向君士坦丁堡,大量资产和资金从穆斯林政权流向基督教政权,贸易的通道也随之改变。
11世纪,君士坦丁堡成为梦想中的家园。
凭借与西欧的联姻,亚洲屋脊上的基辅建立了多条贸易渠道,成为了中世纪的中心城市。
世界的另一端,蒙古人开始在中国北部草原崭露头角。
1096年,基督教世界发起持续近200年、共8次的十字军东征。
1099年,耶路撒冷陷落。
13世纪,十字军东征为欧洲基督教、尤其是意大利城邦带来了商业机遇,威尼斯、比萨、热那亚开始崛起,并展开了贸易港口之间的激烈竞争。威尼斯人因为赞助了十字军,在耶路撒冷赢得了大片土地税收和贸易港口的年贡。
1204年,十字军在巨大利益的面前选择了出卖同胞,在威尼斯人的怂恿下,洗劫了君士坦丁堡。
1211年,成吉思汗夺取了中国金朝的中都,开始了席卷世界的一系列进攻。先是夺取花剌子模,打开了通往中亚的大门。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继承汗位,一路杀到基辅。
1241年,蒙古攻入波兰和匈牙利,整个基督教欧洲命悬一线,而窝阔台忽然去世了。
1258年,蒙古大军瞄准伊斯兰世界的财富,轻易扫荡了巴格达。
1260年,蒙古人在巴勒斯坦北部遭遇首次惨败,马穆鲁克人夺取了大马士革等中东几个重要城市。欧洲开始尝试与蒙古人结盟。
1299年,蒙古人彻底打败了马穆鲁克人,耶路撒冷再次被攻克。
14世纪,蒙古人征服了世界,重建了欧亚大陆的整个经济体系,收获了遍地的财富,踏入真正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候出现许多关于如何在亚洲旅行贸易的指南,广州成为中国海上出口的贸易中心。
1346年,瘟疫爆发于黑海边的金帐汗国,快速蔓延至欧洲、埃及、中东直到中国东北,君士坦丁堡、威尼斯、大不列颠众多城镇都没有幸免。据说只有不到10%的人最终存活下来。这一次,海上丝绸之路带回来的不是货物和珍品,而是黑死病。
德国开始谣传,说瘟疫是犹太人在水里投的毒。
热那亚趁着大瘟疫对威尼斯控制下的港口发动进攻,最终被逆转,赔掉了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一个个连接中东、黑海和北非的商业城镇据点,以至于后来没有竞争对手的威尼斯人,香料和颜料贸易空前繁盛。
人口的大幅度锐减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变革,欧洲开始再生。
帖木儿跨越蒙古旧土,建立了庞大的帖木儿帝国,其疆土从小亚细亚至喜马拉雅(死时正在进攻明朝的路上)。
15世纪,由于市场过度饱和,货币持续贬值,导致支付平衡扭曲,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了欧亚大陆。同时,火山活跃期致使全球变冷,整个草原世界形成粮食短缺。
1453年,奥斯曼帝国崛起,穆斯林占领了君士坦丁堡,给基督教沉重打击。
葡萄牙在非洲大规模建立殖民地,以便延伸自己的商业航道。非洲奴隶贸易也进入了爆发期。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和达伽马先后起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欧洲大陆不再是丝绸之路的终点、末端,它开始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
全球贸易开始从经济震荡中复苏,珍珠、宝石、黄金、白银和各种贵金属被运往欧洲,而新大陆上的古老居民和文明却遭到了灭顶之灾,疾病和饥饿导致大批原住民,比如危地马拉的玛雅人灭绝。
16世纪,依靠中南美洲的财富,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全球性的强国,两国协议瓜分了整个地球,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五世甚至依靠经济实力当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大量美洲的贵金属被欧洲人熔铸成钱币,香料这类曾属于上层阶级的奢侈品,价格跌落,开始成为大众消费品,贸易利润也漫漫减少。葡萄牙人开始投资其他贸易,比如棉花和丝绸。这一转向大大促进了纺织品的贸易。
加勒比海的一些投机分子开始做起了海盗,掠夺伊比利亚商船,挟持俘虏,索要赎金。
宗教争端和时机不当,使得英格兰人不得不与全球强国西班牙(也基本等于整个天主教国家)为敌。英女王开始着重发展皇家舰队,并有意结交奥斯曼帝国以及北非的穆斯林。
16世纪末-17世纪,依靠白银的流通,欧亚非等几块主要大陆已经紧密相连。
西班牙人在亚洲与美洲之间建立了马尼拉城,这座“世界上首座全球性城市”从此改变了环球贸易的格局——亚洲和美洲之间无需经过欧洲非洲,而是直接跨越太平洋。
美洲的大量白银和贵金属都流向了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除了丝绸,中国南部出产的陶瓷以及古董仿制品也是世界贸易的主力(意大利传教士:“中国人素有防制古董的天赋,能工巧匠辈出“)。
贸易路线和过境税的大大减少,使得连接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帝国经济开始出现长期的衰退。
17世纪,英格兰人在屡次探索新的贸易路线失败之后,开始尝试新的贸易实体——各地关注特定领域的商业探险公司。其东印度公司以及美洲的西印度公司,均可作为建立世界级跨国企业的教科书。
西班牙对周围低地国家持续施压,反复施行贸易禁运,引起强烈反弹。趁着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时间,荷兰人率先投入到国际贸易中,依靠大规模集资,降低单个投资人风险的策略,使得利益均衡分配,很快与美洲、非洲、亚洲建立起贸易联系。
欧洲北部社会经济整体蓬勃发展,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名声鹊起,英国东印度公司甚至在马德拉萨帕南拿到了免税贸易特权,很快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随后,英国在其他地区复制这一成功模式,例如孟买和加尔各答。
新航道的建立,给曾经称霸世界几个世纪的东欧南欧带来沉重打击,敲响了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命运的丧钟。威尼斯等城市开始转型发展旅游业。
大量的财富聚集,使欧洲的文化和艺术投资活跃起来,而激烈的商业竞争也刺激武器制造业飞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欧洲的贸易大幅兴起,但遍布亚洲屋脊的贸易网络仍然活跃,这条线的商队主要交易马匹、纺织品等奢侈品。过去扮演这一角色的是粟特人,现在则是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大规模出口鸦片,与欧洲人对丝绸、瓷器、茶叶等奢侈品上瘾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对鸦片的上瘾。
巨额的财富落入了英国人的口袋,以至于殖民地物价疯涨,造成孟加拉的大规模饥荒,随之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为拯救东印度公司的危机,英国加重了对美洲殖民地的施压,导致《独立宣言》诞生。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引发了一系列大规模混乱,拿破仑试图危及英国在东方的地位,最终兵败莫斯科。
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开始壮大,用击败法国的军队穿过高加索山脉突袭了波斯。曾为了讨好穆斯林付出极大努力的英国人,在利益面前选择了支持俄罗斯,导致英国和波斯关系决裂。
19世纪,俄罗斯的扩张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东部领土已经抵达北美,野心也愈发膨胀,外交态度愈发强硬,在车臣等地施加暴行,导致大规模暴动,一度中断了与中亚和印度的贸易路线。
俄罗斯开始拉拢波斯,攻打阿富汗,以打开一条连接东方的新路线。同时着手修建铁路,比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属于俄罗斯的丝绸之路与中国的连通,立即带来了贸易的繁荣。里海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之间的铁路,连接梅尔夫和库什克的铁路,这些铁路可以快速将军事物资输送到前线,通向坎大哈和印度的大门已被打通。
英格兰感受到威胁,在许多地区尝试遏制俄罗斯到势力,例如协助并插手阿富汗政治,致使阿富汗政局一团混乱,民众反英情绪高昂。
1854年,商业利益促使英法联手进攻黑海,克里米亚、亚速海、高加索等地区爆发战争。在德国,卡尔马克思将英法的侵略行为作为“帝国主义具有破坏性影响”的佐证,完善了《共产党宣言》。
1860年,英法联军(实际上不止)洗劫了北京圆明园,并如愿获得了更多的贸易特权。
1861年,持续半个世纪的统一战争结束,众多迥然不同的城市和地区组成了意大利王国。
普法战争中,巴黎遭受围困,之后德国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崛起、军事力量的扩充,另法国十分忧心,为寻求庇护,与俄罗斯结成同盟。
20世纪,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微妙的平衡。英、法、俄等强国均针对德国做出了一系列军事计划。德国人也越来越感觉被围困,整个欧洲充满危机感。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的虚弱让欧洲列强看到了可趁之机。
1908年,诺克斯达西投资的波斯勘探项目找到了巨大石油储备的矿脉,英波石油公司(后来的英国石油公司)成为称霸世界的跨国企业,世界自此进入“黑金时代”。
丰富的石油储备,为波斯湾带来的财富还是灾难更多……一言难尽……
1914年,一战爆发,每一个引发战争的元素都可以归结到”俄罗斯和不列颠在全球的霸权争夺问题“上,而战争的责任无论原则还是事实上说,都被完全归咎于德国,最终也以德国的投降宣告结束。
1917年,俄罗斯因革命而崩溃,后革命时代进步主义(共产主义)开始在苏维埃政权的土地上蔓延,与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形成强烈对比。
英格兰在波斯扶持了傀儡,一些没有可供扶植人选的地方就直接攻打,比如巴格达,然后缔造一个新的傀儡国家——伊拉克,进而直接操纵了伊拉克、波斯和阿富汗的政局。
持续四年的世界范围战争,胜利者仅仅是名义上的,列强的财政和自然资源都不堪重负,而其他地区则看到了成功的机遇——美国。为了填补农业的不足和扩充军事力量,欧洲列强的巨额贷款导致了财富的再次彻底分配,战争使旧的世界破产,新的世界兴盛。
1932年,波斯人经过一系列抗议和斗争,宣布取消诺克斯达西的石油特许权,他们认为英国没有让他们从石油行业中分享成果。
接下来整个20世纪下半叶的主旋律就是,列强围绕波斯湾的油田和输油管持续不断的引发争端。
1939年,另外一场由于资源支配引起的灾难爆发。由于德国地理位置不利于与亚洲、非洲和大西洋开展贸易,希特勒坚信,夺取东欧大面积肥沃土地上的小麦可以弥补德国农业产量的不足。在与苏联结盟仅一周后,毫无预兆的袭击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对德国宣战,然而并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的军事或后勤支援。
中亚很友好,伊斯兰世界甚至是支持纳粹思想的,并一路为希特勒叫好。随着越来越多欧洲的土地陷落,德国的胃口越来越大,开始觊觎其盟友苏联的土地。具体计划是将其领土划分为粮食生产的“获利”区,以及粮食消耗掉“亏损”区,占领前者,抛弃后者。于是,在斯大林还坚信希特勒不会侵犯苏联的时候,所有前线防区被轻松突破,不到半年,所有“获利”区都被占领了。
然而,德国战线太多太长,以至于后勤保障十分糟糕,粮食消耗大幅提升,所有战俘被饿死,被驱赶,被屠杀,或被试用化学毒气——主要是犹太人和斯拉夫人。
美国、英国等列强开始向莫斯科输入大量军事物资,并提出建立新的同盟。德国崩溃后,欧洲被劈为两半,作为战胜国的英法等国家经济萧条,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国家濒临崩盘。
欧洲崛起后的这几个世纪里,竞争和冲突成了欧洲的特色,通过不断的弱肉强食,500多个国家最终整合为25个。
接下来谁将控制欧亚庞大的贸易网络,围绕亚洲中心地区的争夺又拉开帷幕。伊朗在政治和战略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美国投入巨额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援助,终于如愿在地中海和喜马拉雅之间,建立起一条亲美英国家串联的丝绸之路,从而刺激欧洲经济复苏,并构成对苏联的威胁。
1956年,英法军队针对苏伊士运河展开军事行动,很快失败并激怒了阿拉伯世界,美国则面临选择——在西方盟友和中东石油之间,毫无疑问的选择了后者。
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这是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整合各国利益,抵抗西方势力的组织。
伊拉克、叙利亚和阿富汗得到了苏联的军事支持,萨达姆侯赛因提出了新的独立思想:石油工业国有化才能掌握自身命运。
以色列因为民族不同且亲英法的尴尬身份,为原本四分五裂的阿拉伯人提供了共同的目标。叙利亚和埃及军队发起了进攻,震惊全球,美国和苏联相继投入战争。一系列的战争、暴乱相继发生,中东的石油价格狂飙,美国和苏联开始疯狂向阿拉伯世界销售武器及核技术,就这一地区的资源展开了漫长又血腥的争夺。
在讲述中东混乱局势时,出版这一章的标题使用了“中东之路”,而网络版的标题更为精确——灾难之路。
众所周知,在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博弈中,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巴勒斯坦、叙利亚、以色列等中东国家,半个世纪里再也没有和平过,战争、叛乱、恐怖袭击层出不穷。究竟萨达姆、本拉登的宗教极端主义比较恐怖,还是帝国操控的野心比较恐怖?
通读此书,最深刻的感触是,资源,是贸易的基础,也是战争的原罪。
有资源就有利益,利益就会伴随野心,有野心就会引起争端。巨大利益当前,道义、人性、信仰、政策、盟友、国家……什么都可以不要。十字军骑士和威尼斯商人是这样,伊比利亚舰队是这样,英格兰和美国是这样,伊朗和伊拉克也一样。中东这些国家,需要找出一致的共同利益进行彻底整合,才能彻底摆脱欧美的控制。
丝绸、陶瓷和香料代表了印度和中国的东方贸易,南非的黄金,中东的黑金,最后笔者花了很重的篇幅在写近代,而许多年后,在某一本书里,我们的时代也被一笔带过,当石油慢慢枯竭,又会发掘出什么新的资源呢?哪里,是“丝绸之路”的下一站呢?哪里,又是下一个“波斯湾”战场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