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1400字
一直很认可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科。这本书无疑是属于哲学类的,文中很多思想与中国哲学家们认为的“生活处处即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传递出:你的灵魂就是整个世界。通读全书,也许才能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这句话。我是谁,我来自哪,我要去做什么?悉达多认为永恒真理在自己的“我”中,不开心源于不知足,一直在渴求,一直在探索。“无我”,便是舍弃所有,无我后,真理觉醒。当失去到再没有什么可失去时,便是开始得到的时候。
认识是一个循环,终点是新的起点,放空后,重新汲取,一次又一次的新生,一次又一次释放和吸收的过程,不断生长。
佛的智慧和秘密是无法教授的,是难以形容的,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不行。一个人能够发现智慧,能够在生活中实践智慧,能够在生活中体现智慧,能够用智慧鉴定自己的意志,振作自己的精神,能够用智慧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然而一个人却无法言传智慧,无法教授智慧。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是通过实践、行程自己领悟成佛,可是信徒们听佛指导,并没有自己探索思考,那他们又怎么会像佛一样领悟呢?这是个问题。
印度有个电影叫《我的神啊》,讲述的是主角寻找神的过程,什么教是真正的宗教,什么样的神是真正的神,信仰就会得救吗,这是没有结局的结局。而悉达多探索,寻找佛的过程其实就是悉达多寻找发现自己的过程。觉醒自己是孤独的,从此,你就只是你。新的起点开始了。
第二部应该是个转折吧,与第一部完全不同的基调。在城中的生活,最开始悉达多并没有投入进去,他是一个旁观者,无法像卡瓦士瓦密那样有喜怒哀乐。他经历着从精神富有而物质贫穷到物质富裕而精神贫穷,蔑视凡俗世界却又享受着凡俗世界的奢靡,他混沌着,心里却还有一丝清明。纵然仆役成群,纵然穿着华丽,离开了所追求的的东西,姑且称为“神”吧,他心里依然是空的。可是,慢慢的,他也有了情绪,可以用浮躁来形容,他似乎也成为了凡俗世界的人。作为旁观者时,你可以将所发生的一切当做游戏,没有得失心,灵魂是轻快地,可当你入局时,你的灵魂便被戴上了枷锁。极致放纵后便是空虚,是绝望。仿佛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这和生活中树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有目标的前进,方向会更明确,恍恍惚惚,蹉跎人生是很容易但又可怕的事,在同样的时间里完全可以过两种不同的生活。有人说,乔达摩实际上是悉达多的另一面,他们俩是一体的,感觉也很有道理,他们两个都具有对方所不具有的一些特质。
悉达多有值得骄傲的三样本领:斋戒、等待、思想,就我浅薄认识而言,斋戒可以忍受身体磨难,等待是对意志力的考验,思想是智慧的象征,让生命更有意义,每一样都不可或缺。但他当他的欲望逐渐增长时,他的本领却随之消减,在绝望投河后,他又觉醒,洗尽铅华,更加睿智,不再被世俗诱惑,慢慢拾起丢掉的东西,遇到自己的儿子,为人父后的爱与不被认可的悲哀,联想到自己父亲,日复一日,重蹈覆辙,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曾经发生过的,不管好的坏的,都是存在过的,那个存在过的时刻是永恒的,所有的经历都有它的意义。
想法缺乏逻辑,仅是按照阅读顺序记录感想。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反复琢磨的书籍,惭愧见识浅薄,难以掌握其精华之处。鞭策自己多读书,多积累,以避免知识匮乏的窘况。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悉达多》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