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1100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1100字

首先我觉得这个题名就很有意思,如果刚开始看到这本书可能会有疑惑,既然是盛世为何是饥饿的呢,我想这种表面的“矛盾”其实是贯穿于这本书的核心的,初中历史就有学到中国的康乾盛世属于封建时期国力乃至世界的巅峰,但在这个看似雄厚坚固太平安详的表面下,其实是更为严重的政治压榨和思想禁锢,这个表面禁不起深挖,禁不起外界的一点打探,只能通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将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期待着能够永远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作者在书中很多处的描写都不禁让我停下来思考他写的似乎不仅仅是为了反映那个时代的问题和矛盾,现在很多社会上存在的弊病是可以从历史寻找到踪迹的,包括很多观念思想都有迹可循。(尤其是官员制度)

我觉得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可能是因为他有时较为幽默的文笔,生动灵活的描述或是不断转换的叙述视角,无论是站在官员的角度还是乾隆还是最后英国人的角度,他都以这个人物(群体)所在的立场进行思考和解释,让读者在读的过程觉得这些人物的行为都是有原因可以理解的,而不会让人中途感到难以接受。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是让我的历史观更加立体多元,学会辩证地看待事情,不要让一种观念统治了你的思想,确实如果不知道这些历史细节仅凭历史书上的几段空泛总结就断定事情的本质与好恶,会让我们习惯于简单地用二元对立思维得出结论,然而这世间哪有什么绝对的,“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对于乾隆来说,他生处于的那个时代本就决定了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满族和封建社会统治“添砖加瓦”,所以他做出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也就不难理解,他只不过是手段更加极端,渴望用极权维护统治的愿望更加强烈罢了,用我们现在的角度去批判处于那个时代他的行为甚至过于谴责和批评也是不理智的,相反我觉得他自身众多品质(坚韧刻苦、自制力强、记忆超群、勤奋果敢等)能集这么多于一身也是非常难得,如果身处现代也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吧。对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圆明园被烧毁(听我的一位长辈说火烧圆明园的起因其实是因为清朝虐待处死了很多外国使者)来说,除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想打开中国市场外,还有在关于人权法治等观念的不合吧,书里也提到英国人在看到中国百姓贫苦挣扎于死亡边缘而官员却无动于衷感到不可思议,认为这是对人权的极大蔑视,在三观的方面的不同极大地影响了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西方在认定中国人思想顽固难以改变后也许只有采取武力措施,当然后来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也暴露出资本主义贪婪罪恶的本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