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医不二:懒兔子漫话中医》读后感3500字
翻了这本 寓意深刻 的中医书,发现身病还需心药医呀!把方子整理了下,各位走过路过,自行取方~(ง •ૅ౪•᷄)ว
1.清朝名医黄元御记录在《四圣心源》里专门治鼻病的方子。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和大枣水煎服。
2.大柴胡汤:柴胡20克,黄芩10克,芍药2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枳实20克,大枣20克,大黄10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药理:柴胡、黄芩入胆经,清胆火,降胆气;芍药、生姜入肝经,暖肝升陷;半夏、大黄、枳实入胃经、泻满降逆;大枣补中。所以大柴胡汤主治的就是胸胁胀痛、呕逆反酸。
3.因为胆随胃降,要想降胆气,一定要降胃气。
理中汤:人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药理:人参、甘草入脾胃经,补中益气;白术入脾经,泻满除湿;干姜入脾胃经,温暖中焦。
4.治疗的原则就是理气行气,一般用方为大柴胡汤和理中汤。
大柴胡汤:柴胡20克,黄芩10克,芍药2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枳实20克,大枣20克,大黄10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药理:柴胡、黄芩入胆经,清胆火,降胆气;芍药、生姜入肝经,暖肝升陷;半夏、大黄、枳实入胃经、泻满降逆;大枣补中。所以大柴胡汤主治的就是胸胁胀痛、呕逆反酸。
5.因为胆随胃降,要想降胆气,一定要降胃气。
理中汤:人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药理:人参、甘草入脾胃经,补中益气;白术入脾经,泻满除湿;干姜入脾胃经,温暖中焦。
6.半夏厚朴汤:半夏30克,厚朴15克,茯苓30克,苏叶10克,生姜15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协商当地中医开药。)
药理:半夏、厚朴入胃经,泻满降逆;茯苓入脾经,健脾除湿;苏叶入肺经,降逆消滞;生姜入肝经,助发肝气。这个方子是治疗梅核气的专方,而梅核气其实就是胃脘痞满,肺气上逆,痰涎壅滞在咽喉处。
7.四物汤: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用法:水煎服。(被誉为妇科第一方,是补血方剂之首。药方摘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熟地入肾经补血滋润,益精填髓;当归、白芍入肝经滋补肝阴肝血;川芎入肝经,行气理气、最破经络瘀滞。
8.治疗准则:活血化瘀。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
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加味):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水煎服。(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桃仁和红花的效用都是活血化瘀,开滞散结。
9.治疗准则:清热凉血。
常用方剂:泻心汤、清营汤。
泻心汤: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水煎服。(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主治实热证。症状多为:心胃火旺,血分有热,眼目红肿、口舌生疮、烦燥、胸痞烦热,便秘、吐血、口渴、苔黄、脉实有力而且跳动很快。
清营汤:犀角(水牛角替代)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主治虚热证,滋阴凉血。症状多为: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很细弱但跳动很快,舌绛红而干燥。
10.治疗准则:滋养津液、益气生津。
常用方剂:增液饮、五汁饮和生脉饮。
五汁饮:梨汁,荸荠汁、藕汁,麦冬汁,鲜芦根汁,等分。和匀凉服,如果不喜欢喝凉的,可以加热后再服。(方剂来自《温病条辨》)
11.生脉饮:红参、麦门冬、五味子。(这种药有中成药,建议服用中成药,服用前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中的宜忌,或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方中红参补肺气,益气生津;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五味子敛肺止咳、止汗。三味药合用,补肺益气,养阴生津,适合气阴两伤的患者。
12.治疗急性热病或热邪耗伤津液的药方——增液汤。
增液汤:玄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24克。水煎服。(方剂来源于《温病条辨》,剂量根据清朝计量转算,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玄参入肺、肾经,清肺滋阴;麦冬入肺、胃经,清肺润燥;细生地入脾、肝经,凉血滋肝,消渴润燥。
13.治疗风水的经方一般是防己黄芪汤、越婢加术汤。
防己黄芪汤:防己1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甘草3克。水煎服。(剂量来源于《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14.越婢加术汤:麻黄20克,生石膏40克,生姜15克,甘草10克,白术20克,大枣30克。水煎服。
15.防己茯苓汤:防己15克、茯苓30克、黄芪15克、桂枝15克、甘草5克。水煎服。(剂量换算自《金匮要略》,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这个方剂主要治疗的就是水停留在皮肤表面,全身浮肿困重,舌苔白腻,小便不利,腹中胀满。
16.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25克,芍药15克,桂枝15克。这三味药,用醋1升、水7升合在一起,煮成3升,然后每次温服1升。刚开始喝了会很心烦,等服到六七天的时候就好了。
17.经络湿气过重,身体自然沉重,烦燥。脾湿肝郁,小便肯定不好。
这时候就必须用桂枝加黄芪汤了。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15克、芍药15克、甘草10克、大枣12枚(撕开)、生姜15克、黄芪10克。水煎服。(药方来自《金匮要略》,剂量换算而得,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药理:姜、甘、枣温补脾胃,芍药、桂枝通经络而泻经络的热,滋补津液。黄芪通经络之气,以达皮毛。
18.中气不足,脾气无法正常升起,导致了肝气郁陷,疏泄不利,肾水寒冷,肾失蛰藏,还是循环出了问题。这时候要用什么药呢?可以试一下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红枣2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此计量来源于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用水6碗,大火煮开后,小火煮30~40分钟,将水煮成3碗,倒出早中晚温服。一天一剂。一般7剂为一个疗程。
药理:桂枝、生姜暖肝升陷,白芍滋养肝阴,炙甘草、枣补中益气,龙骨保精收滑脱
19.镇阴煎:熟地黄60克,怀牛膝6克,炙甘草3克,泽泻5克,肉桂3克(研末冲服),制附子6克(先煎)。
药理:熟地黄入肝经,滋补肝阴;怀牛膝清热除湿,引药下行;甘草补中气;泽泻燥土泻湿;肉桂暖肝升陷;附子入脾经、肾经,暖水燥土,泻湿除寒。
20.四逆汤就是治这种阴寒引起的冻疮,四肢常冷,大便稀溏,不想喝水却总是小便清长的方剂。
四逆汤:附子15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剂量摘录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药方中的附子入肾经温补肾阳,生发肾气;干姜入肝经,暖肝升陷;甘草温补脾胃。
21.调理冷痛很好的方剂——当归四逆汤,它调理因寒而导致的痛症效果很好,比如痛经、头痛、牙痛、关节冷痛和腹痛,有温经止痛的功效。
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北细辛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30克。(剂量摘录自黄煌《经方使用手册》,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大火煮开,小火再煮40分钟,5碗水煮成2碗,早晚温服。
22.调理瘀血是为了“姨妈”,也是为了我这张大脸。既然基本可以确定是瘀血症,我就披星戴月地翻书,找到了一款去瘀血的经方: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各15克。(剂量摘自《经方使用手册》,请协商当地医生开药。)
药理:桂枝暖肝升陷,茯苓祛湿,丹皮疏肝行瘀、赤芍、桃仁活血化瘀。
23.血府逐瘀汤:柴胡10克,芍药10克,枳壳10克,甘草5克,桃仁15克,红花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桔梗5克,牛膝10克。水煎服。
24脾湿严重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对汤药吸收的效果有时反而不如泡脚好。
温胆汤:半夏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甘草5克,枳实15克,竹茹10克,大枣15克(撕开),生姜15克。(如果泡脚去大枣,此方计量来源于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
药理:半夏是降胃气的;茯苓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补中;枳实泄满而祛湿;竹茹降逆止呕,清热除烦。此方最好连续服用10-15天。
25.它的功效为:治口渴、吐水、腹泻、汗出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水湿病。尤其可以治疗妊娠孕吐,主要表现就是怀孕后喝水吐或不停地吐口水。很多孕妇给我来信,问如何解决怀孕后总是吐口水的问题,这个方子应该相当对症了。
五苓散: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桂枝15克。
26.舒肝和胃丸”按照说明书服用即可。
黄芪建中汤:黄芪6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掰开),饴糖30克。
用法:将前六味药熬好,去渣滓,然后放入饴糖融化,分为5杯,每天早晚各服用1杯。
这个方剂特别简单,黄芪是补中益气的,桂枝暖肝提升肝气,白芍滋补肝阴,甘草、生姜、大枣补中健脾。
扛啥病莫弃疗,️老中医开药方,下手稳抓一剂,百病除解千毒。浪天涯,走四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说医不二:懒兔子漫话中医》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