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600字
将生命活到极致
这是一本我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书,这是保罗.卡拉尼什在他得知患有四期恶性肺癌后用他最后的二十二个月的生命写就的书,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各种抉择后面的心路历程。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价值是什么,是做A还是B,我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这些问题可能看的更清晰吧。
保罗.卡拉尼什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爸爸和哥哥都是医生,妈妈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在亚利桑那州的小镇,积极加入学校的董事会,增加了AP 课等。爸爸也经常教育孩子要做第一名。我想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保罗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这体现在他以后选择的神经外科这个专业上,还有他对将来完美职位的期待和追求;体现在他最后一天做手术时的追求,希望自己的手术一切完美;也体现在他决定重做回外科医生上,他要完成他的住院医,他不甘心在他将要达到终点的那一刻放弃,这是他前半生的追求,在期待已久的美好生活即将在他面前打开的时候。
字里行间保罗还表达了他对与人建立关系的重视,对她的母亲能够轻松自然的与别人建立联系的能力表示赞叹和骄傲,他自己经常参加的校友聚会,拖着疲惫的身体参加同学聚会不得已早早离开,即使自己患癌后,无法行医时仍然参加同学的聚会,满心希望找回当年的意气风发的自己,却发现和同学们相比自己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人。保罗一方面透视自己内心,用文学最后回到信仰,来寻找心灵的方向,依归,一方面又通过外界,他的主治医师艾玛,他的病人来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所在。我想他最后是幸福的,妻子露西的后记中记述了保罗的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家人的温暖陪伴下去平静的离去的,周围围绕的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妻子,女儿,满满的爱的场景。妻子在后记中写到发现自己不仅爱当年意气风发的保罗,更爱那个患癌后坚强,勇敢,同时又脆弱温柔,重情重义的保罗。妻子露西写到,在葬礼上人们多对死者不乏溢美之词,她想对女儿说她的爸爸的葬礼上的受到的赞誉,绝对真实,她的爸爸完全担当得起。我想妻子这样的高度评价,保罗应该甚感欣慰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保罗短暂的一生诚然有遗憾,还有未实现的梦想,还没过上梦想的生活,没法参与女儿的成长等等,但是同时他也用他短暂的生命创造出了非凡的价值,不说他的精湛的神经外科技术拯救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切实的生活,单是他患癌后这短短的的二十二个月里,他也让自己病入膏肓的身体发挥了最大的价值:病情稍微稳定后又回到了神经外科手术室,用心血写就的这本灵魂之作,又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让自己生命得到了双重意义的延伸。所以可以说保罗把自己的生命活到了极致,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最大的价值。虽然他的肉体已经消亡,可是他这种追求卓越,不言败的积极生活精神会通过这本书传递给一代又代的读者。
另外书中提到一点,当大病来袭,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会得到颠覆性的冲击,这时候家人或因为此而更加紧密,或因为此分崩离析。医生的责任并不是让病人重回原来的生活轨道,而是如何让病人接受现实,尽量顺利地转换到另种生活轨道。保罗也描述了他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一般人恰好相反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是缘于他自己是医生吧,或者是他个人的性格,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掌控自己的生活,即使和他的主治医生见面,面对这个世界顶尖的肺癌专家,他也不愿完全接受病人的角色,而是以个医生的身份共同商讨对他自己的治疗方案,不能不说他个性太要强了,太想去掌控了,也许他觉得他那样做才能体现他的生命力吧。所以读他写的部分时有一个感觉就是累,他要把自己逼成那样吗?尤其是确诊晚期癌后,明知道神经外科的超时高强度快节奏生活时,拖着病躯忍着巨痛仍要再返手术台?
妻子露西的后记充满了感恩和爱的温馨,给这本书画上了一个温情的句号。我想有空我会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时提醒自己为什么而活,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第一次写书评,就到这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