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读后感1300字
我原以为这本书记录的是发生于文革期间,类似《牛棚杂忆》的一次关于“洗澡”的回忆。实则故事发生在新中国刚成立后、抗美援朝期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前夕的一场三反运动中。
1951年,中共中央根据增产运动中揭发出的大量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要求普遍地检查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问题。一个全国规模的“三反”运动由此普遍地开展起来。
我就在想,这么一场涉及官僚、贪污、贪污性质的检举运动怎么就给知识分子“洗了一场澡”呢?至少,文中的朱千里在运动刚开始是不以为意的:“这和我全不相干。我不是官,哪来官僚主义?我月月领工资,除了工资,公家的钱一个子儿也不沾边,贪污什么?我连自己的薪水都没法浪费呢!一个月五块钱的零用,烟卷儿都买不起,买些便宜烟叶子抽抽烟斗,还叫我怎么节约!”
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么?当然不……为什么?
因为你们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啊,遗留的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会束缚生产力,像皮肤上陈年积累的泥垢,或是肉上的烂疮,或是暗藏着尾巴,如果不动手术,烂疮挖不掉,尾巴也脱不下来。
所以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就必须“ 第一得不怕丑,把肮脏的、见不得人的部分暴露出来;第二得不怕痛,把这些部分擦洗干净,或挖掉以至割掉。”
那……怎么个洗法呢?
职位高的,校长院长之类,洗“大盆”,职位低的洗“小盆”,不大不小的洗“中盆”。全体大会是最大的“大盆”。人多就是水多,就是“澡盆”大。一般教授,只要洗个“小盆澡”,在本系洗。洗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端正,本人自觉自愿改造自我,还有就是不要试图隐瞒,因为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好吧,开洗……
洗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人越是作恶多端,检讨起来才有话可说,说起来也有声有色,越显得觉悟高,检讨深刻。如果你不是这样一个人,想打点儿偏手,群众会说你不老实,狡猾,很不够。你要是一口气说尽了,群众再挤你,你添不出货了,怎么办呢?欺骗隐瞒是万万不可的,思来想去,唯有声情并茂的老实交代……
而这般“洗澡”,其实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场精神层面上赤身裸体般的献祭,而所有的围观者都是强奸犯。
澡洗完了,想问:有用么?
旧社会的毒瘤洗掉了么?
可笑……若真能洗掉,我们怕是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不幸的是,后来文革中的红卫兵、造反派、革命小将们又给检验了一遍又一遍,也似乎想让这场“澡”洗得具有彻底性,不禁动用了“搓澡巾”……
然而,事实证明,毫无意义。
“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点。现在咱们是在运动的压力下,群众帮助咱们认识自己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没法儿抵赖了,只好承认。所谓自觉自愿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况且,咱们还有个遁逃。千不好,万不好,都怪旧思想旧意识不好,罪不在我。只要痛恨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我的立场就变了,我身上就干净了。” 而且,“ 我不信暴露私情,就是暴露灵魂;也不信一经暴露,丑恶就会消灭。”
所以,这场“澡”是多么荒诞!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洗澡》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