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1300字
刺杀骑士团长——村上春树
这段时间读完了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不过作为一个读村上先生的长篇小说不多的读者(读短篇和杂文较多),我的书评只能局限在本书的范围内探讨。
1. 带有村上春树语言特点的描写。书中的环境描写,或与笔锋、文字、主旨有关,让人在炎热的夏天感到一股凉意。无论是主人公离开妻子,开着车一直开到遥远的城镇、村落、海边,栖息于室外的帐篷内、小餐厅、汽车旅馆,还是主人公在自己的家长,雨田具彦的家中,还有房屋边大片的树林和庙宇,神秘的洞坑,在其中所见的景色、颜色、闻到的气味,应该说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感,都带有冷清、冷酷的调调。书中人物很多,与亲妹妹径有相似特征的妻子柚、身怀神秘的邻居免色、天赋感触敏感的少女真理惠、真挚的朋友雨田村彦,在海边有一夜情的不知名女孩、雨田具彦家族、甚至是骑士团长等画中一系列人物,由作者的绘画串联起,到作者偶然(或许是命中注定)发现的阁楼中的《刺杀骑士团长》的画作,人物的命运交织,虚拟与现实相连,隐喻与真实难分,而故事徐徐展开、环环相扣,人物性格逐渐分明,心理描写渐渐深入,读者就被代入到了故事的情节中,很想知道这些人会有怎样的未来。从这一点来说,小说是具有吸引力的。
2. 对几个概念延续性的阐述。《刺杀骑士团长》画中的人与现实的人交替出现、刻画、临摹是作者对存在与虚无的思考。全文穿插的隐喻,尤其是经过重重险境救出真理惠那一段是隐喻与真相的奥义。而描述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事件、纳粹在奥地利的罪行是作者对于暴力、杀戮、罪恶的思考与反思。还有雨田具彦家族、真理惠一家的家庭关系的描写又有对家庭关系的探讨、死亡与救赎的挣扎,还有最后雨田具彦的死亡、最后的释然、通过这部小说,看到了村上先生的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他直面与反思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写到:“四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点出了施暴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平庸的恶”,他们在选择、或被迫选择暴力与罪行的过程中失去了内心的平静。这让我想起他在耶路撒冷领奖时说到的话:“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而那里有一撞就碎的蛋,我将永远站在蛋的一边”。我将永远站在蛋的一边!这一句让人对村上先生由衷敬佩。
3. 林少华老师的翻译版本探讨。相比于之前读的林老师翻译的《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且听风吟》等,我真的可能喜欢施小炜的翻译,有趣坦白生动。但也许是我更爱他的杂文的缘故,比如《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等。至于小说的翻译到底如何,作为日语的小白,这本书有些词语的使用,我是有疑惑的,如“无有”“我的妻”我的观念也不具有代表性,只是提出来而已。
正如作家说过的:“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至少,尽管这本书的非议很多,但我觉得村上春树在本书里做到了对历史、对个体的追问与关怀。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就是一个阅己,并对内心世界的未知领域对话的过程,通过看到世间的种种故事、种种荒谬,即使幽暗,也是要直视并认真对待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