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7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700字

随着获取信息方式的便捷,快餐式阅读日渐冲淡了人们对经典作品的深度阅读和思考,浅尝辄止的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16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的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报纸和期刊的人均阅读量分别为44.66期(份)和3.44期(份),分别低于2015年的54.76期(份)和4.91期(份)。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是当人们远离了系统阅读,不再动手记笔记,又如何去谈思考和创造?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一生保持勤阅读勤记笔记的习惯,他潜心学习,记载了大量的笔记和素材,并不断对其添砖加瓦。这些笔记材料不仅是钱钟书读书治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现代学术大师治学研究方面的珍贵史料。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手稿集》的序言中说,许多人认为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其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还勤勤谨谨地做笔记。他做的外文笔记有178册、34000多页。

七步成诗、过目不忘只是针对少部分的天才,而大部分普通人,都是需要通过记录信息才能完成素材的原始积累。

关于如何有效积累素材,日本著名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为我们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本书是作者从事媒体行业十余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通过一元笔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生成自己的独家创意。《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从一元化笔记、记录信息的方法、运用素材的流程等方面介绍了信息从收集到具体化的步骤,并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笔记技巧。

我们不禁好奇,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竟然还有人能将笔记玩到如此出神入化。奥野宣之和他的笔记法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奥野宣之认为信步游走,不知不觉登上山顶的事情是不可能存在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的他,为了更好地从事出版社工作,他通过记录生活中的信息,让自己在素材积累方面独创一家,他还发明了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引起广发关注。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处方笺读书法》、《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等多篇关于笔记的著作,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们先来看本书的第一个部分,一元笔记,即不同类信息,全都集结于一册。

这种方法无需分类,简洁便利易坚持。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一元笔记的三条基本规则,即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

所谓一元化,就是将工作创意、日常想法、新闻报道、读书笔记等,全部纳入一册笔记本。

这种方法就好比是收拾孩子的玩具,只要将玩具全部集中放在一个玩具箱即可,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那个玩具箱中找到。相反,如果是分类管理的话,不仅在分类的时候要花费大量时间,事实上在后来要搜索的时候更是麻烦,忘记在哪个类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尤其是信息的分类,对于个人使用来说实在是个庞大的工程,而且很多信息的边界并不好界定。模糊的界定必然会让我们后期搜寻的时候绞尽脑汁。所以奥野宣之的一元化笔记,不仅记录轻松,搜寻容易,也很容易坚持下去。

一元笔记的第二个规则是时序性,就是从头开始按顺序使用笔记本。

奥野宣之提出的策略就是按日期记录,即6位日期记录法,比如171118,就表示的是2017年11月18日,这样看起来清晰明了,便于日后查阅。同样,在一册笔记本写完之后,也要在封面做好标记。

一元笔记的第三个规则,索引化。

索引并非指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记忆超群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记住的信息都只是元信息,即相关线索而已。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索引方法。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出了以下三种索引方法:

设置标签。用粘贴标签或胶带的方式代替目录。在粘贴出写好分类,便于查找。

在切口涂色。在切口处用马克笔等工具涂色来代替标签,因为涂色不会去掉,所以适用于最常用的笔记本。

建立数据库。这是前两种方法的进阶。因为时间间隔久了使用前两种方式并不容易寻找。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完整检索笔记本信息的索引方法:建立数据库。在电脑上建立Excel表格数据库,每一行的信息由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组成。这样的检索方法,无论多少笔记本,都可以快速检索出目标信息。

了解了一元笔记之后,接下来就是着手记录信息。在这一部分,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以下两种高效记录信息的方式:

书写

笔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多年以后自己仍能认得出,所以写请轮廓是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略记方法:

字母速记法。比如:DRAGON QUEST,写成DQ

内容符号化。比如:R-阅读

重用黄金地段。简单来说就是留白,流出最后一页和第一页,随时补充

巧用分割线。使用自己独有的分割线标记,这样大体上可以分清楚信息记录点。

粘贴

粘贴秉寻的原则就是先贴为妙。所有的新闻选段、图表等基础资料、收据、宣传卡片、照片等都可以贴上去,甚至连纪念品也可以贴上去。

为增加笔记的深度和广度,奥野宣之还使用了生活日志记录法。

在作者看来,创意的生成从来不是高空建楼阁,它必然是在已有的基础上经过重组而产生出的新能量。就像是智能手机及其了照相机、电话机、摄像机的多种功能一样。所以他提倡通过生活日志留住未经加工的生活,扩宽知识的边界,让不同种类的知识遍地开花。这个方法没有严格的字数和版面要求,能消除选择带来的压力,可用随时随地启动思考。奥野宣之推荐了一个写生活日志的方法,即

睡眠时间 S

吃过的东西 E

读过的书 R

在完成了知识生产原材料的积累之后,如何才能活用积累的素材呢?奥野宣之为我们介绍了素材活用的五个步骤: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和具体化五个步骤。

收集。

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在笔记中思考出潜在价值。

咀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平时多进行无目的重读,在重读中补充材料,进行笔记再加工。在前后交叉中找到内在联系,获得全新创意。

发酵。

将经过咀嚼的素材进行深层次发酵。在这部分内容中,奥野宣之介绍了三种方法:

重组法

将笔记中的信息移到卡片上。一边寻找联系,一边排列组合,将卡片整合起来,促进思考。这种重组法适合构思无法仅在脑中思考的长篇文章!

移植法

确定主题与问题,一边回顾笔记,一边逐条抽选出他们相关的信息,这种罗列方法可以将信息尽收眼底,使相对简便的方法。

拼贴法

这是回归笔记,从头至尾将能引发感想的页面复印下来,一边将其贴在底纸上,一边深入思考。

顿悟和具体化

不动笔墨不读书。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也提出了创意生成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的从有火锅笔记法,这种方法不仅不可以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让原创思考遍地开花。

当记笔记内化成为一种个人习惯,它就不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而成为知识生产的源泉和创意升华的基石。笔记在字里行间的记录中,让很多伟大的创意、伟大的发明就应运而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