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000字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初次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是来自于好多朋友老师们口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那从书中跳出来的玉器和映入眼帘的玉的长河。我喜欢这本书的名字,气势恢宏,看名字就知道是一个美丽的悲剧故事,很多时候,美丽只有被悲剧所赋予才会令人回味。就像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和其中的玉,月主角一样,美丽的那么脆弱,又那么悲伤,也是,痛苦本就叫人无可奈何。
特意的买了实体书来读,封面的一行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是全书的高度总结。就感情方面的描述,本书可以说是完胜的,有好几次我都不得不哽咽的合上书,调节一下情绪,或者写点什么,发泄一下,才能继续。我很赞同作者说的人只有经历悲剧,才是完成对心灵的冶炼,即使一生全是悲剧,那也是幸运的。虽然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平淡宁静,但是人毕竟还是应该活成一个大写的人。下面我会谈谈对这本书的看法。
《穆斯林的葬礼》向我们展现了平行时空下的两个故事,相互交错,完美融合,过渡自然到感觉不出任何瑕疵,这种神奇的框架构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就这样时空隧道巧妙的在冰玉回来的时候打通,两个时代的人的碰面,神奇又自然,熟悉又陌生,却到了该是为这本书画上句号的时候了,所有疑团打开的那一刹那往往都是该说再见的时候。整本书行云流水,时空的切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流畅,是很值得学习的一种写作手法。
那么其实这本书是一个星期前读完的,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思考几天去写书评以争取对全文有宏观立体的认识。所以很遗憾的说,就最基本的,我却指不出作者所意为何?(下面我会解释)首先就名字而言,作者向汉文化盛行的国人们介绍了一个特殊的种群,穆斯林,一个在中国只占少数人群的伊斯兰教。走在大街上,每当看见清真,穆斯林的时候我都不会只去想兰州拉面那样粗浅的词汇,不会怀着异样的眼光看着那些奇怪服饰的回族男女,不会再去觉得伊斯兰教人民是多么的凶残。真正的穆斯林纯洁善良,信奉着他们心中唯一的主,一生谨遵戒律,按时做着他们特定的课业,是我见过最虔诚的教徒。但是物极必反,刻板的教规最终导致了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却无人敢质疑。我不知道在如今这个自由恋爱的年代是否还存在回汉不通婚这样不近人情的规定,作者也是很模糊的指出了这种信仰的缺陷。所以我以为她要称赞穆斯林,伊斯兰教,却塑造了由它而来的悲剧。我以为她要质疑这种信仰的时候,她告诉我即使没有残忍的教条,新月的病魔也会终结爱情,而且那称赞穆斯林的文字贯穿始终,令人不明所以。此外本书还交代了两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二战和文革,所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都沿着这两个历史时间轴展开,但是结局却与年代没有直接关系,像是第一女主新月的悲剧就是性格,家庭环境,病魔,教规共同导致的。这样特殊的年代好像被架空了似的,只是像写日记一样一贯的标明日期而已。所以我日思夜想,最终给本书的定义是一本言情小说后,又觉得她好像不仅仅于此,玉的长河,纯洁的穆斯林,战争,文革等等本书都有详细的描述,但是本书主要说的还是不过爱情而已。
另外情节的铺垫也不够完善,在我也说不清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是为什么,我想尽一切办法说服自己后,他们的回国,冰玉的离去就显得匪夷所思了。在我觉得楚雁潮一个没有缺点的男人是那样的不真实,他与新月的爱情怎么会那么炙热的时候,上演了悲剧,肾上腺素像是在坐过山车一样,牵动愁肠却不知为何的感觉频频出现。
人物性格方面也是不能够展现故事的真实性。楚雁潮一个完美男人,对他没什么可说的,韩新月,要不是她的多愁善感又有些许唯唯诺诺,我还以为她和楚雁潮都是那种不应该存在在世间的人。至于梁冰玉,在玉的篇章刚拉开的时候,她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在那个年代,她是唯一一个具有独立个性头脑的女人,想什么便做什么,聪明睿智,善良坚强,她的一切看法决定我都很欣赏。直到她和韩子奇在一起以后,整个人都匪夷所思了,突然的回国,和梁君璧的对话,简直让我质疑了她心中的伦理道德观,抛下新月,就在我觉得她对韩子奇彻底失望到连女儿都不要的时候,一封充满母爱的信以及后来的回归就难以说通了。可以说新月的死是她作为一个母亲一手造就的,可是结局带给我们的是她的平淡看开,与她初见陈淑彦那个盲目急切热恋的拥抱和三十年都不忘女儿生日的母爱格格不入。所以就全书而言,描写最成功的便是梁君璧和韩子奇这样两个虽然令读者十分讨厌的人物。梁君璧,一个被封建思想,穆斯林教条双重枷锁限制的妇女,思想狭隘又独断霸道的去掌控着韩梁两家所有人的命运。在我觉得这样的女人简直无可理喻,甚至有些卑鄙的时候,想到她从幼年开始就帮助父亲打点生意,父亲死去后,成为顶梁柱的她又独自带着一家人忍耐着痛苦,贫穷直到嫁给了韩子奇才能缓口气的人,这样的性格本也无可厚非。在我悲愤新月的病痛竟然不能让作为“母亲”的她有丝毫疼爱甚至怜悯的时候,想到作为一个女人得知自己丈夫身体心灵双重出轨,一手辛苦拉扯长大的妹妹是小三以及妹妹的那一番理直气壮的辩白后,你又如何要求她像一位慈母一样对待本不应该来到人世的“孽种”。可是毕竟见识度量的浅薄,不能配合一个封建女人的专制,所以韩梁两家的没落,诸多人物的悲剧确实和她有抹不开的关系。再说韩子奇,一个伪穆斯林,就在我觉得一个男人隐忍努力坚强聪明的开括了一番事业,终于成就了一代“玉王”,扛起整个梁家的重担后,那一份对玉的痴迷,执念却毁了他。出国回国等等一系列的变动都是为了玉,而最终也没能守住玉,所以我们常说不可有执著心,会阻断一个人的思路和人生,我倒宁愿他像蒲寿昌那个恶人一样,至少活的明白自在,没有枷锁。但若不是这一份执迷不悟,也难以造就他的成功。就在我觉得这样一个男人踏实能干,负责敦厚,他和冰玉在一起了。如果说与冰玉的结合是战争痛苦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回国就让人难以接受了。更别说冰玉劝说让他离开的时候,只会抱着头说“我为什么要回来,我不知道怎么办”这样毫无建设性的话语之后,懦弱无能的简直让人生气。所以我们常说懦弱的男人都不如一个渣男给的痛苦彻底,他只会慢慢的耗尽你的爱,折磨你的心灵,你却拿他没有办法,以至于他的痛苦,他的死我都觉得该是如此。一个活的稀里糊涂的人,也是个没有原则底线的人,他的苦难本也不配得到怜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就是这样的人。不过这个人物还是很真实立体的,不是他对玉的痴迷,他也不会是玉王,他也不能回国,也不会舍得冰玉离开,不是他憨厚老实的个性,也不会在感情面前那么没有主见,懦弱无能。人就是这样,往往被一个性格的双面性所牵扯,在你能想到具备一个优良性格品质的时候,你往往也具备它的对立面,对待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时期两面性才会展现。
好了,我也该对本书说声再见了,每次只有写个书评才觉得能画上句号,要不然总觉得不够完整。每个人读书都会有其不同的视角,我是个感性偏多的人,所以每次对感情,人物心理,性格都会详加思索。对故事情节,框架,立意方面只能尽己所能探讨。看完本书,感慨万千,这个世间上,只有痛苦才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作者在这点上是成功的,好多人的泪水证实了这点。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如果能选择一个立意写透的话,这本书会更加深入,读众也会更加广泛,也算对得起这个名字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_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