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500字
本书看完,作者技巧很高明:
1、乔斯坦的心灵里住着一个少校和席德,乔斯坦就是少校和席德的世界的造物主。少校的心灵里住着苏菲和艾伯特,少校是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的造物主。乔斯坦是少校和席德、苏菲和艾伯特的造物主。
2、最深层: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苏菲生活中碰到的所有的事件都是少校的心灵反应、都是少校在掌控他们(其实是乔斯坦让让大家认为是少校在掌控他们)。后来艾伯特发现自己的世界根本就是存在一个人的脑子中,开始反抗想要摆脱少校的控制(有一部分摆脱也许是少校故意这样写给席德看的,但最后成功逃离则是乔斯坦在帮苏菲,因为在乔斯坦眼中,苏菲和少校都是他笔下的人物、都受他的控制,至少第34章开始,乔斯坦把苏菲、艾伯特和席德、少校放在了一个世界,这就是所谓的逃离少校)
3、倒数第二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也是乔斯坦写出来的,所以他随意处置他笔下的人物,用文字随意处置他能够想到的任何东西(白雪公主、格林童话什么的)。
4、乔斯坦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乔斯坦写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文字真的就是我们自己主动的、自由的想法么?也许有另外一个生物在写作我们,也许我们是在一本叫做“人类宇宙百科”的书中。
5、如果这本包含我们所有故事情节的书是一个人写的,那么也许这个人又是另外一个人书中的任务,想要证明这个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乔斯坦和地球上有没有可能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跳出这个世界,跳出这本书,进入那个人的世界。如果能,说明我们一定是书中的书中的人。如果不能,那就一切皆有可能。
1、成为优秀哲学家的条件:有好奇心。不要习惯你的生活或者你身边的一切。
2、哲学认为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容易。
3、哲学认为既然可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一定有且只有一个答案。
4、只有哲学家才能攀登并达到语言和存在的顶峰。
5、神话里的神为什么和神创造的人有一样的特质?因为其实是人创造了自己的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6、为什么人可以创造自己的神?因为人可以思考、可以理性的思考。
7、母系氏族时代的上古神被父系氏族时代的旧神取代;人类心智逐渐的成熟和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种各样的旧神被一神取代;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各个小范围内的一神被神性更低的一神取代;最后神会消失,以为人类在哲学家的帮助下,最终会解决掉人类的终极问题,解决之后就是人变成神的时刻。
8、自然学派哲学家:关注大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9、自然学派哲学家代表之一:泰利斯认为,万物皆有神在,水是万物之源。神应该是指灵魂或者精神)
10、自然学派哲学家代表之一:安纳克西曼德认为,万物之源不是已经被创造出的已经存在的,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安纳萨格拉斯认为是及其微小的粒子,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及其微小的粒子最小单位是原子)
11、自然学派哲学家代表之一: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是由泥土、空气和水组成。
12、自然学派哲学家特点:没有任何实物会来自虚无。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万物之源。
13、理性主义代表之一:帕梅尼德斯认为,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万物变化其实根本上并没有变化,是一种感觉幻像,万物是不变的,变的是人感受到的。(德谟克利特斯认同感官感知的是不变的、这一点和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点契合)
14、理性主义:百分百相信认得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的源泉。
15、理性主义代表之一:赫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变化的、万物不是静止的,万物都是相对的,万物都是相互左右存在的。与帕梅尼德斯观点相反。(德谟克利特斯认同组成感官感知的万物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基本物质的组合带给认得感官感知)
16、自然学派哲学家代表之一恩培窦可里斯认为,综合赫拉克里特斯和帕梅尼德斯的观点,万物表面是变化的,本质上是不变的,万物本质上是由地、水、火、风的分合聚散的结果。驱使四元素分合聚散的原动力是爱和恨,爱使万物聚合,恨使万物分散。将万物分为物质和力量两部分,万物不变的的组成物质的元素,变化的是力量的作用导致物质的分散聚合。
17、自然学派哲学家代表之一安纳萨格拉斯认为,万物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人类吃的面包喝的牛奶最终会变成身上的肌肉和血管流动的血液,说明面包牛奶和肌肉血液的组成有共同的东西,即粒子。驱使粒子从面包变成肌肉的力量不是爱和狠,而是秩序。由此思路指导,通过陨石判断添上的形体和地球的由相同的粒子组成,别的星球也会有人类,月亮不会发光,太阳是一个燃烧的石头。
18、学习哲学很难,我们要学的是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19、自然学派哲学家代表之一德谟克利特斯认为:万物非来自虚无;组成万物最小单位是原子,原子各式各样,原子的组合变化是由必然法则的驱使。(堆积木游戏)
20、自然学派:关注大自然的循环和变化。万物非来自虚无。感官感知的万物是变化的,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是永恒的,驱使最小单位变化的是必然法则
21、自然学派后进入古典派哲学。诡辩学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2、诡辩学派:更关心人与社会的关系。关于哲学的终极问题、他们认为人类永远解不开宇宙之谜,被称为怀疑论者;对于神话、他们认为问题太复杂、生命太短暂,被称为不可知论者。他们怀疑一切,终极问题也不例外,所以既是怀疑论者又是不可知论者。
23、诡辩学派罗塔哥拉斯认为,人是衡量一切尺度。
24、古典学派代表之一苏格拉底。假借无知的方式、强迫对方运用自身的常识、驳倒对方,这叫 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我是一只快了的牛虻,驱使雅典这头牛向前走。
25、古典学派代表之一柏拉图。
柏拉图是第一位因为社会和理想之间的冲突而死的人。
关心宇宙间永恒不变的事物(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和人类道德社会中永恒不变的事物)。
物质世界中有一个实在存在,是一个自然界中所有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即 柏拉图的理型论。
人不能对万物的变化有正确的认识,真正认识的是运用理智了解的事物、即理型。例如你看到一个人不可能对人类有正确的认识,只有你运用理智了解到人类的理型才算对人类真正的认识,因为你看到的单个的人有可能是聋子、瞎子、瘸子、给头发的、黄头发的、白头发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这个理型就是人类中最完美的人的模型。
26、柏拉图通过“洞穴神话”的比喻想表明感官感知到的世界其实都是完美的理型投射到自然中的影子,大部分人认为这些影子组成了世界,其实是理型组成世界。自然界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都是永恒形体从不同方向投射的影子(捉迷藏游戏)
27、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必须遏制。每个国民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各司其责、天下大同。
28、柏拉图过于关注理型世界、忽视感官世界、忽视自然界。亚里士多德则相反。
29、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型世界中的永恒形体其实是这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特质特征。是事物的特征组合起来投射出来一个完美的影子:柏拉图中理型世界中的永恒实体。
与柏拉图的看法相反。柏拉图认为理型实体和感官感知实体是分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一个事物如果具备了定义为牛的特征、那么这个事物就可以被判定为牛,如果这只牛死了,那么有关牛的特征也会消失。
亚里士多德把感官感知实体和理型实体称为“质料”和“形式”,质料通过形式的变化造成万物的变化,形式变化的驱动力是因果。所以亚里士多德用因果和对万物的分类自圆了其说。(逻辑思考 和 是或不是游戏)。
因果理论的第一推动力是 “最初的推动者”或者“上帝”,也叫做“目的因”。目的因是哲学的终极问题。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黄金中庸”: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要鲁莽、要勇敢;人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要慷慨。人如果不生存在社会中,就不算是真正的人。
30、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四世纪。亚历山大建立横跨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促使了埃及、东方、希腊文明的交汇融合。罗马帝国让当时的军事势力和政治势力都消亡了,但是希腊文化被罗马人吸收了。这个时代被称为“信仰的交互激荡”。宗教方面原始宗教相互影响下,诞生新的宗教,即旧神被新神代替(感觉这一时与冰与火之歌的背景及其相似,魔法的消亡、先民的七神、无面人、光之神)。哲学方面由于是交互激荡的时期,表现出了总叫质疑、文化解体和悲观主义,救赎 平安是关键词。
31、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四世纪。犬儒学派。
苏格拉底:贩卖各种商品的摊子上有太多不是他需要的东西。
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优势之上的,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权力、健壮的身体,这些都是稍纵即逝或者终将失去的东西,幸福是永存的,一旦拥有不会失去。
亚历山大说:我可以给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你要什么?戴奥吉尼斯对亚历山大说:我希望您站在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戴奥吉尼斯以此证明:亚历山大的财富、权力、功绩并不能是他快乐,他可以晒到太阳使他快乐,他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就是幸福。
犬儒学派认为,人不应该因自己的生老病死而痛苦苦恼、也不要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痛苦。
犬儒主义是指:对人类真诚的轻蔑和不信任,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
32、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四世纪。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认为,自然法则决定所有自然现象的发生,所有的事物和时间都是自然法则下的必然。
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的共同点:宣称外在事物都不重要。不要沉浸在对物质上的感官享受上。
“斯多葛式的冷静”指: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的不同点:前者对幸福快乐也不为所动,后者可以因拥有自己想要的而快乐。
33、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四世纪。伊比鸠鲁学派。
苏格拉底的学生阿瑞斯提普斯认为:人生目标是追求最高的感官享受。享乐是人生至善、受苦是至恶之事。
向往避免所有形式痛苦为目标的生活方式。
主张追求感官上的和精神上的乐趣享受。主张乐趣的同时要考虑到这个乐趣带来的副作用、即审美疲劳。美食吃多了也无味、音乐听多了也嘈杂。
主张用自我规范、节制来克制膨胀的欲望,来抵消乐趣副作用。
伊比鸠鲁认为: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回来临。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
伊比鸠鲁的“四种草药”: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伊壁鸠鲁主义:今被指准们追求享乐的享乐主义的人。
34、新柏拉图学派。普罗汀认为,“上帝”存在于一体的万事万物中,存在于所有的物质和灵魂中(上帝也可理解为宇宙最高法则、超我、宇宙终极真理)。
普罗汀认为,上帝之光就像一堆火,越靠近火,就距离终极真理越近,感受到的真理就越温暖,灵魂体验就越升华越接近上帝。人的灵魂之光就像火堆旁的火花,升华的灵魂离火近,灵魂之光微弱的事物离火堆远。
神秘主义:与上帝合二为一、与宇宙终极真理合二为一的体验。(有点像刹那间有一种穿越天地法则宇宙万物的感觉,超我的临时体验)
35、印欧文化。印度、伊朗、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都是印欧文化。有宏大的宇宙观和对诸神的刻画;注重视觉感知世界;历史是循环的;宗教文化充满哲学式的深思;多神论、泛神论的宗教。代表:希腊文明的希腊神话、希腊哲学,印度教、佛教。
36、闪族文化。犹太人、阿拉伯人都是闪族人的后代。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源出闪族。一神论的宗教。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属于闪族文化、新约属于印欧文化。历史是直线的,有开端有终点。听觉理解世界,一切事上帝的旨意,上帝会干预历史进程,不允许刻画上帝的形象。
37、耶稣。(对耶稣和基督教、天主教没有好感,真的无法控制这种厌恶感,为中世纪被教会统治下的欧洲人民表示悲痛)
38、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一半是基督徒、一半是新柏拉图派哲学家。努力将希腊哲学与犹太思想融合在一起,试图将柏拉图“基督化”。
39、中世纪教会钳制思想的环境下,阿拉伯人传承了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圣多玛斯试图将亚里士多德“基督化”。
40、文艺复兴。理性主义笛卡尔。企图为所有哲学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体系。从零出发,怀疑每一件事,得出:只有一件事是真是的,就是怀疑本身。我思故我在。以绝对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行哲学性思考。
41、理性主义斯宾诺莎。犹太教和基督教之所以流传是因为他们具有严格的教条和外在的仪式。是他们确保了文字记录被流传,其他的被他们作为异教徒付之一炬。世界精神:大自然是上帝,上帝指的是寄存的每一件事物,包括精神上的东西。
42、经验主义:从感官体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洛克:我们唯一可以感知的实物是“单一感觉”。感觉分为主要性质和次要性质,主要性质是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可以将它们客观再现,如重量、运动、数量。次要性质并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知识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如如酸、甜、红、绿。 休姆:人对世界的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是真的,观念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会飞的鸟的翅膀,奔跑的骏马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长着翅膀的马确实印象的合成的观念。所以鉴别一个观念是否合理,只需将他拆分成最单一的印象即可,只要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经验的思想和观念都是可以不被接受的。休姆解释了上帝就是一个有人类可以想象到的无限智慧、无限善良、无限美好的事物共同体。
以上是第1章到第21章哲学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_5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