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读后感800字
这次东野圭吾又抛出了一个话题,需不需要差别对待加害者的家属。
东野圭吾的回答是“是的”
“我们必须要歧视犯罪者,这样做是为了让罪犯知道:犯罪会使自己的家人痛苦,他们被法律宣判了罪行,而他们的家人则是被社会宣判了罪责。”
“歧视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人人都想离犯罪远远的。所以,排斥罪犯和与罪犯有关的人,是一种防卫的本能。”
日本人真的很喜欢搞这些东西。在《虚无的十字架》里,史也的岳父杀了人,史也的母亲妹妹同事纷纷劝史也离婚,理由就是:老婆的父亲杀了人,居然还可以这么若无其事?
想起来日本著名的秋叶原杀人事件,有个大哥杀了7个人,他父母给受害者家属跪下道歉,哭到晕厥。然而社会舆论没有放过他们家,在不断的人肉发酵。身为高管的父亲丢了工作,母亲崩溃住院。时间并没有饶过这个家庭,因为哥哥是杀人犯,弟弟失去了未婚妻,6年后自杀。
《信》也是这样,哥哥杀人,弟弟没有学上,丢了工作,失去了爱情。可是弟弟有错吗?哥哥杀人他能如何?姑且不谈包庇,知情不报,这些自然有法律惩处。道德上对他的惩罚来自于哪里?有犯罪基因?那所有罪犯三代以内的亲人是不是应该抓起来人道毁灭?更何况就算有基因,没犯罪之前永远都是好人。
东野圭吾认为歧视会增加犯罪者的犯罪成本,当他们想要犯罪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的亲人而放弃犯罪。可是通常都是激情杀人吧,等回忆起亲属已经晚了。亲人怎么能为他们的选择负责任?
大清亡了百年了,怎么还会有人奉行这种连坐制度,区别对待加害者的亲属,歧视疏远他们。歧视本身就是一个很可怕的词,比如马加爵。
如果一个人是罪犯的亲属,如果他理解家人就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用自己的行为去弥补犯罪者的过错,就像《虚无的十字架》里史也那样,那非常好。但是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出这样的选择。
道德的东西,律己才是真正有力度的。会对自己的行为设定一个底线。但用自己的底线去要求别人就很蠢很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信》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