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2000字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2000字

我坚持读完余华的《第七天》,不是因为对《活着》和《兄弟》的爱不释手,也不是因为故事中极具隐喻功能的热点话题。原因只有两个,第一,小说的开头很有斯蒂芬·金《危情十日》(《头号书迷》)的感觉,引我总想探个究竟;第二,我也常常在思考,死去的人与这个世界还有多少关联。于是,在首读《危情十日》的十五年后,在阔别《兄弟》的五年后,2013年初冬,我又上了余华的“贼船”。

在我之前,应该不会有人把《第七天》和《危情十日》相提并论,就像人们不会把裹着足量绿芥末的生鱼片和盖着通红七星椒的水煮鱼放在一个盘子里品尝一样。余华借游魂的视线对当下发言,斯蒂芬·金则以没有血腥的恐怖对读者回应。对不住他们两位的是,我的思考没有与他们写作的初衷同行,我无力也无心去看清原本就应该有着复杂属性的社会,而更多的是聚焦在对生与死的理解与诠释上。我总觉得,这两部小说还是值得放在一起说一说的,不是为了凑趣,而是它们确实给了我启示。

杨飞死了,但在他死无葬身之地的前七天里,他的灵魂没有停歇,他孑孓而行,流连于人世的丝丝温情,却也无奈于世人的丑恶扭曲。在他残破的皮囊中凝结出冰冷的绝望,也生长出温热的情愫,在隔世的缝隙中回望一切,如同活着。

保罗活着,但在他被安妮“悉心照料”的十天里,他的灵魂被锁进了囚笼,没有自己,没有自由,没有未来。在与世隔绝的小屋里,肉体在爱的名义下尝尽暴虐,灵魂在复活的名义下濒临毁灭,在他尚存体温的躯壳里,毫无生机,如同死了。

人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对于一个人来说,生,不一定快乐,死,却一定不快乐。但无论生死,这个世界的脚步都不曾有片刻的混乱,从不为谁有一分一秒的停留。已经死去的人,没有一个回来告诉我们死了以后的境遇如何,我们也没有杨飞的本事,可以在七天里回味一遍这辈子发生的事,甚至解决一些还未解决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在主观可控的当下,活得质量高一点,让自己不至于走到保罗身不由己的那一步,更不要寄望于神冥,或是指望着等到“人人死而平等”大结局。

对于生死,我赞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给出的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这个说法一定会遭到家中长辈们的斥责,因为传统的中国人都很忌讳讲“死”,更别说去告诉他们,我正准备倒计时“去死”。而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启动了死亡的倒计时,只是所剩时间长短不一而已。死亡是注定的,也是未知的,对它的态度,有些许恐惧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徒留恐惧,我们可以好好琢磨一下爱因斯坦的话,他说:“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

我的想法更务实一些,这种莫名的恐惧消磨的是自己有限的时间,折磨的是自己脆弱的灵魂,实在太不划算了。这么不划算的事情,我才不做。

我不认为死亡倒计时的态度是消极的,如果思考的很清楚,把“向死而生”当做一种生活态度,把每一天都以倒计时的心态好好度过,我们的生活品质会大大改善,工作效率会大大提升,幸福感、满足感、存在感的指数也会随之攀升,这样的人生不怕蓦然回首,因为曾经走过的每一刻都是用心规划,结局未必都尽如人意,但至少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不怨无悔。

道金斯在写《自私的基因》时,从独特的角度论述了死亡的必要性,他认为,生命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所有的生命不过是基因为了延续和进化的目的而存在的。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如果能将遗传的信息传递下去,再将创造出的信息流传下去,我们的生命就已经很完美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死亡恐惧,但是,我们绝对有必要提醒自己,生是死的过程,死是生的归宿,死亡究竟来的早还是晚,我们控制不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站在一生的高度过好每一天,为死亡的不约而至做好生的准备,其实那就是生活,“生”是一种存在状态,“活”是让这种状态有力量,有色彩,有温度,有意义,生活的好,就是让自己面对死亡更加坦然,否则就和保罗一样,尽管生命体征尚在,却如同死尸一般,每天和扭曲的灵魂窝在一处,于生于死都没有资格。

在这里还是要提到周国平,他说:“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队沿着以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充满了欢乐。”虽然我们的世界不只是男男女女的感情事,但是这种乐观的态度值得为其驻足回味 。

我们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如果有一天,命运像向对待杨飞一样,让我们在餐馆里吃个饭就到达了生的终点,我们可没有那像赠品一样的七天,当死亡来临,任谁都无暇回眸,无力回天。如果执意想求得一点宽慰,就要把功夫下在前面,而且是欢欢喜喜地、兴味盎然地在归宿已定的等待过程中,等得有意思,等得有价值,等得不怕第二天突然等到了。

既已殊途同归,何不向死而生?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好好生活,积极等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2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