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已经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而喜欢上一位作家了。
之前因为《我亦飘零久》喜欢上了独木舟,所以又去看了她的《荆棘王冠,致无尽岁月》;因为《白夜行》喜欢上东野圭吾,继而看了《假面饭店》、《放学后》、《恶意》、《秘密》等;因为《黄金时代》喜欢上王小波,所以又去看了《沉默的大多数》;因为《一个人的村庄》喜欢上刘亮程;现在因为《局外人》喜欢上加缪。
因为一本书,喜欢一个人。更多的原因是我在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打动了我。
《局外人》中,默尔索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员,因为母亲死后没有流下一滴泪水,第二天就去放纵自己,寻欢作乐而被人认为冷漠,无情。最荒唐的是,自己杀了人,法官陪审团众人不关心杀人动机,杀人过程,反而在乎他平时的为人。了解到他因为母亲死后没有流下泪水就判处死刑。
默尔索的形象可能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记不得母亲死去的确切日期,记不得母亲的具体岁数,母亲死了没有任何痛苦,对结婚随意处之,对有良好前景的工作无动于衷,对杀了人判处死刑也是一副不在乎的态度。
默尔索就是一个超然物外,对任何事物都不在乎,“无为”的人物形象。“怎么样都行”是他的代名词。很多人都说他的灵魂是空洞的,但我不这样认为。到底精神境界要多强大才能做到对任何事物都不在乎?到底是把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界限划分得多清楚才使自己成为“局外人”?
默尔索把自己和世界完全隔离起来,世界的一切和他毫无联系,他一直表现的也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会为了其他目的去迎合别人,去改变自己,这一点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
就默尔索所处的社会来看,是一个荒诞无理的社会。被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所谓的道德标准压制下的人们,默尔索只是活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就成为了“局外人”。
当今社会,可能已经找不到像默尔索这样和世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了。
说实话,有时我很能体会到默尔索的心境。
亲人离世不一定要哭才能证明自己有多难过;(我很喜欢我外婆,但当我知道她死去的时候我并没有哭出来,此后当别人说起外婆,我都会想到她的种种好)
陌生人死去不一定要多么唏嘘才能证明自己有很大的同情心;看了感伤电影不一定要哭的稀里哗啦才能证明自己真的有被感动到。只要你当时的内心真的有那么一刻悸动,我觉得足矣。
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自己知道就好,不必弄得人尽皆知。
仿佛自己大多时候也是“局外人”,是一个和世界握手言和的不那么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局外人》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