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1800字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1800字

简单的叙事文体,短短的篇幅记录着一个人的成长,总觉得在真人故事里,会有一份温情不容置疑,《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龙应台笔下的“人生三书”,寥寥数十万字写下的人生篇章,难免有些言过其实,但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现实生活,在评述时自然多了几分包容,也保有几分谨慎。

作者的育儿观或许是“孩子你慢慢来”,闲来无事的趣味,不由分说的童真,在满满的回忆里搜寻,童年竟如此短暂。全文的随记,总是在不经意间转述孩童的纯真,没有过多的规则意识,不受束缚的自由天性,天真烂漫的日常对话,慢上一拍的生活节拍……浅浅地读完,尚无法融入某些异国情境,睡前故事和读物的选择倒是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这是别有趣味的片段,甜蜜的亲子时光,作者在为孩子选择读物,时而会自然而然地将某些作品束之高阁,并非有意遮掩事物的全貌,只是关怀所产生的隐忧。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没有被刻意约束的欲望,也没有被着重强调的道德,例如:《水浒传》的全文论调完全没有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反倒更像是一部野蛮生长的赞歌,究竟什么是合适的少儿读物,少年又该有怎样的认知程度,弹性的思维模式,留给了读者品味的空间。

“亲爱的安德烈”,以书信往来的方式展开,母子之间的对话引发各类思考,论述问题的视角有一定的纵深,于我个人而言,比较偏爱这一本,虽然其中的某些观点不足以令人信服,确不失为三书中较为出彩的部分,话题的涉及面也较为广泛,小至家庭关系,大到国家制度,母子之间无限制的交流,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谈及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性,无法回避代沟的存在,熟悉而亲密的父母子女,也有着无法言述的陌生感,例如:音乐欣赏的冲突,摇滚乐内涵的参差不齐,有些言语粗俗,充斥着价值反叛,让传统的母亲难以理解,或许开诚布公的沟通,彼此间的理解尊重,能够拉进彼此疏远的距离,借由三十六封信件,母亲了解到“性,药,摇滚乐”只是少年“清狂”的自我概念,并非肤浅的生活体验,而好的摇滚乐也有能产生诗意般的美感。

谈及德国,作为二战的发起国,沉重的纳粹历史总让人避之不及,在这里有着被压抑的国家主义,也有值得玩味的爱国爱党教育,玩得尽兴,愉悦自我,爱得无畏,回馈社会,或许这样的话语有几分贴切: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

有关个体意识,涵盖的话题包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是谁在制订生存的游戏规则?值不值得与权威抗争?向现实妥协又是否会心安?……对此作者没有全然作答,或许道德取舍向来是个人的事情,如何选择取决于自我的意愿,事实上也并没有什么预设的人生轨迹,只有每一次作出的决定以及行动与否。

有关制度建设,作者反感对民众思维的玩弄与操纵,提倡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所谓左派与右派的阵营,本质上并不是对立的政权分裂,应是更好地实现民意而非奴役,言及理想主义者,作者认可其难能可贵,但若非经历权力的考验,一切都将变得异常脆弱。

较为有趣的是对艺术创作的品评,文中列举了Kitsch(“刻奇”,一种自我愚昧式的创作)的十大表现形式,放眼个人的感受难免有失偏颇,但同一事件的众说纷纭,对不同事情的感受相通,反倒更能全面地反映出事物的原貌。低俗与高雅,矫情与感慨,戏精与天性,或许在时代的潮流中同时存在,可即便如此,你我并无需因为诠释事物的角度不用,就去质疑生而为人的情感,想必Kitsch可以红及一时,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目送”是由作者的随笔选编而成,作为三书的尾声是想要传达一种淡淡的幸福与悲伤,可惜杂记毕竟混杂,缺少时代的记忆,便很难感受作者的心境,只好细细地筛选,总能留下些滋味。或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只是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还说不上明白,已经来到了离别的车站,没有挥手泪沾巾,也没有千言和万语,就这样默默无语地目送,带着想不明白的“懂得”,转身走向了下一站,而有些路也只能一个人走……

此刻再翻来人生的剧本,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浮现眼前,随记的短文更像是一幅幅画卷,由不同的笔法描绘出写生的情趣,不在于观者是否曾有相似的经历,也无关读者是否认同书中的观点,通过作者视角的裁切,总能收获一份属于自身的观感,就像这一生时时经历的人生百态,缘来只是慢慢的温情陪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1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