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1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100字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描写人性的故事,有人性的肮脏,但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阿米尔在年少时背叛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并且设计陷害并将其赶出家门,一别之后,阿米尔尽管内心因愧疚而深受折磨,但始终没有赎罪的机会,只到二十多年后,回到了家乡去寻找哈桑的遗子,开始了赎罪之旅。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足够引人入胜,故事本身也感人至深。

在我看来,故事仅仅是故事,作者显然要表达的还有更多。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拙见。

2001年9月11日,两架被挟持的飞机撞向了世贸中心,这次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尽管塔利班否认恐怖事件与其有关,但美国认定是本·拉登策划的,一个月后,美国入侵了阿富汗。

事件发生后,世界对阿富汗一片谴责,在美国的阿富汗人更是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作者胡塞尼同样有这样遭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开始了写作,他妻子不断鼓励他,要并非作家的胡塞尼坚持写下去,向世人展现真正的阿富汗,展现阿富汗人民正在遭受的痛苦。这是小说的写作背景。

把时间再往前推,1973年,阿富汗发生了政变,结束了君主立宪制,而建立起了被苏联控制的共和国;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9年,苏联撤军,但阿富汗开始了内战;1996年,塔利班逐渐统治了阿富汗,只到2001年被美国推翻……

这些时间,和胡塞尼在书中写到的时间点高度吻合,显然不是巧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看出来,阿富汗始终处于战乱中,人民遭受的痛苦并未因政权更迭而有所减少。

有了这些背景,再来读本书,就可以很好地看出作者笔下这些人物所象征的内涵。哈桑和索拉博,是哈扎拉人,我解读为受苦受难的阿富汗平民,而阿米尔与其父亲,以及所有的普什图人,则隐喻阿富汗这个国家,阿塞卡所代表的塔利班们,象征着不断更迭迫害平民的政权。

理清这个关系,书中的故事情节就很好理解了。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不就是平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吗,但祖国这个客体,却常常成为了温床,孕育像阿塞卡这样的政权,强奸了哈桑,也强奸了索拉博,并且给更多的哈扎拉人带来痛苦,妻离子散,饿殍满地。痛苦在蔓延,“望着星光闪闪的夜空,想起人们对阿富汗的评论,也许那是对的,也许它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作者借阿米尔之口,描述了哈扎拉人的绝望。

但是,生育民众的这块土地,化身阿米尔,对自己愧对的子民开始了救赎之旅,那个幸福的风筝,也会如12岁那年,1975年的冬天那样,被象征阿富汗普通民众的哈桑追寻到。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尽管带着许多血和泪。胡塞尼也确实做到了,《追风筝的人》迅速风靡全球,全世界都看到了阿富汗人民所受到的痛苦,并且也相信,那里的人们,同样善良,充满人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