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1100字
『灿烂千阳』这本是在看完『追风筝的人』五六年之后看的。第一次看『追风筝的人』就有被惊艳到,看哭了好几回。而这一本,评论更是说,毫不逊色于『追风筝的人』。
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品本身的原因,这篇小说于我而言,不如之前那本那么动人。当然,也有出彩的地方。
作者在安排这本书的结构的时候,能看出来是有很用心的。第一部讲玛丽娅姆,第二部讲莱拉,第三部则是两个女主人公的交织,一会儿是玛丽娅姆一会儿是莱拉。会让我想到『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也会让我想到那本没看完的『金钱绝命书』。都有这种味道。只是美中不足的是,作品中能明显感受到男性视角的笔触。胡赛尼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这两者,会让我入戏入的很慢,会不停的想如果以第一人称写会不会更好…
也许是翻译的问题,语言也很平淡。或者说,语言本身配不上那煊赫的声誉。我所理解的好的语言,应该是引人思考的、给人或喜或悲的情感体验、让人沉浸其中的、或者干脆让读者想扔书弃书和作者撕逼等等,而不是让我透过文字看到一张张平淡无奇的画面。当然,也有吸引我的地方。比如场景画面描写,以及关于悔恨遗憾等情感的描写,有种沿袭『追风筝的人』的感觉。比如莱拉在战火中失去父母的场景,比如玛丽娅姆在门口苦等父亲的画面,比如二人和丈夫搏斗的场景,比如写父亲的忏悔等等。但是,对于阿富汗女性的描写并没有凸显『女性』二字或者可以说,就是一个移居美国的阿富汗男人眼中的阿富汗女性。就这点而言,它不如『安拉别为我哭泣』这本。
这篇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丰厚的时代背景与大环境。这个给我的思考会很多,比如宗教比如女性地位比如战争比如教育…
作为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士,实在难以理解那种狂热的情感。只能试着把他们对伊斯兰教的情感想象成我们的衣服吧。从出生到死亡,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你能看到的能想到的能接触到的,全是穿着衣服的人。所以,也许伊斯兰教安拉古兰经于那里的人们便是如此吧。但是,我更期待的一种宗教是像如今的基督教那般,人们依然信仰,但也崇尚科学知识也依然人性。他们给我的感受就是信基督教是为了让心灵有个舒适的港湾、让善意有处安放。如果太狂热太极端,那么它是什么?人为什么需要它?
从苏联人到圣战组织到塔利班,哪一次不是看似如灿烂千阳的希望最后堕入无尽黑暗中的失望。这些又是为什么呢?
随便一个点切入都可以写一篇随笔,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也许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至少,它是一部阿富汗的小说。至少,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阿富汗。
哎不想了头痛就这样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灿烂千阳》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