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_1500字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500字

毛姆的“人性的枷锁”,这是一本半自传体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浦从年少到后来求学、踏入社会,不断走向成熟的一段成长的心理路程。菲利浦天生坡足,加上很小的时候就成了一名孤儿,虽被寄养在伯父家中,仍然是缺乏关爱的。他常常会因为身体的残疾受到同龄人的讥笑和欺负,这让他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卑和羞耻,这应该是他人生旅途当中最沉重、最长久的枷锁。菲利浦的伯父是一个牧师,所以他从小就被教育要相信上帝能带给他一切,然而无论他如何虔诚的祈祷,万能的上帝都没能治愈好他的坡足,让他感受到了欺骗,所以他最后放弃了上帝。长大后,菲利浦没有继续上大学,而是改转学习艺术,因觉得自己没有天赋而放弃,后来还做过会计,因为不感兴趣也放弃,最后像他的父亲一样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好不容易找到了人生价值,最后因为生活压力不得不放弃从医做了市场导购员,所幸之前学过画画,后来还阴差阳错的成了小小的服装设计师。这样看飞利浦挺能折腾的,但我觉得每一次对职业的选择,都是理想和现实摩擦碰撞之后的决定。他希望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适合自己并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他在不断的去摸索,不断的去改变,我觉得他的这种勇气是很可贵的。包括后来身无分文、流落街头,绝望到想要死亡,内心深处对生活还是充满最后一丝希望。整本书中可能让飞利浦最痛苦的莫过于遇见米尔德丽德之后,爱情就成了他最重的枷锁了。米尔德丽德并不漂亮、而且庸俗、自私,对菲利浦视而不见,百般利用他对她的感情,但却还是让飞利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到卑躬屈膝乞求怜悯。但仔细分析一下,菲利浦对米尔德丽德的感情其实是复杂的,比如刚开始追求米尔德丽德,是身为男人对女人的征服,因为自身的自卑,这种征服感会更加的强烈,还有一点是,希望有一些感情经历来作为和朋友之间的谈资,其实还是自卑造成的。再后来,可能是爱欲,身体荷尔蒙的作用。最后米尔德丽德弃他而去,带回来和别的男人生的孩子,向菲利浦乞求帮助,这其实已经触及了菲利浦作为一个男人的底线,此时,他对米尔德丽德更多的是同情和善心,但即便如此,还是再次被米尔德丽德抛弃,菲利普的整段爱情让人感到很压抑,爱的太过于卑微了,不过最后对菲利浦来讲应该也算是一种解脱吧。或许上天会更加眷顾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吧。后来菲利浦遇见了阿西尔尼,遇见了萨莉。让他感受到了友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纯粹无私的爱。可能也是因为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思想心智的不断成熟,以及对生活更深刻的体验,才让他一点点的挣脱那些束缚自己的枷锁(自卑,信仰,爱情,生活),对“自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毛姆对菲利普说了这样一句话,“他曾经想看透这生活的复杂与无为,勾勒出一幅精密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可他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明亮。”我觉得这本书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在菲利浦的身上我们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首先,自身的长相、家庭或是与社会的格格不入都会让我们不自信,甚至自卑;其次对生活和对自由的向往,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再次,大部分的人都是害怕孤独的,我们渴望友情、爱情,渴望爱与被爱;或许正因为菲利浦内心的敏感、复杂,善于不断的剖析自己的内心,才会让人觉得那么真实,那么感同身受,所以我们才会很容易把自己带入到菲利浦的生活中,陪他一起感受那份孤独,陪他一起成长,所幸毛姆给了飞利浦一个最好的结局。最后,借卢梭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挣脱束缚自己的枷锁,寻得最满意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