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巨婴国》读后感_2200字

《巨婴国》读后感2200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夏默(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86177/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一些感觉内心有所触动的语句做了笔记,但一直没有写一点读后感、书评之类的东西。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自己比较懒;其二,刚读完这本书时候脑子是乱的,大概就像在疲惫的一天,你回到家中打开电视被里面的播报员声音轰炸的感觉,然后你终于能换台了,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想过一段时间后,在不“温故知新”的情况下,看看自己对这本书的内容到底记着点什么。
1.
“巨婴”是作者自创的一个概念,用以指代生理虽已成年心理却还呈现婴儿期特征的成年人。巨婴的形成主要因为婴儿期的两大需求没有被满足:看看我(被关注),抱抱我(被无条件爱)。形成的过程则和国民性有关,即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病态共生”(超过6个月的母婴共生)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家庭问题:一个绝望的母亲和一个中国式好人父亲的“标配模式”、作为家庭焦点关系的婆媳关系、被忽视的公公、沉默或无力在场却无为的父亲、妈宝男等。全能自恋、自恋性暴怒是巨婴心理特质的两个显要特点。这本书的诞生源自作者大学三年级始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探索,也因此,巨婴国讲的是一个“现象级”层面的事,即中国人整体的心理成长水平不高,呈现“巨婴”的特质。在这种情境下,“巨婴”并非一个贬义词。作者坦言他自身也是一名巨婴,也有一些巨婴特质。
全书通过诸多涉及心理问题的社会新闻、咨询个案对巨婴心理特质进行剖析,并探究大面积的巨婴心理的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由此,作者对集体主义和孝道文化进行了深刻批判:集体主义造成了盲目跟风、千人一面、枪打出头鸟、中国式好人(对外人都很好,对家人暴戾,或者麻木、无心、无感,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等社会现象;现象背后是诸多尚未成型的“自我”,或者被碾压的、破碎的自我。
孝道文化则是在家庭层面对集体主义的延伸,家族大家长式的专制造成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秩序是靠权力维系而非爱。处在家庭权力链的最弱端的那个往往是被最多压制的那个,过分的压抑自我且不被允许表达真实的感受是造成精神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他像周围人表达自己心里的痛苦时候往往会得到“这都是为你好啊”类似的劝诫,在极端的孝道文化语境里无条件顺从才是被社会所接受的,且以爱之名进行。实际上这种情形和爱无关。“孝”本源含义即是顺,孝顺就是子顺老,子承父志。作者批判这种只因血缘延续的专制顺从,更批判用“道德”的枷锁去保护这种行为的孝道文化,因为它扼杀了作为人的价值和个体自我的发展,使人功利化、工具化;此外,一个人的感受不能被正视会进一步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2.
书中没有出现什么复杂的高深理论,主要应用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用口唇期来比喻中国人的平均国民心理发展水平。这可能是引起很多人反感的重要原因。用一种单一的理论去套用、解释现象难免有些缺乏说服力。作者用了大量的个案案例和社会新闻围绕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进行分析,涉及追求完美、在乎面子、习惯性暴怒、没有活力的中国式好人、拖延症、习惯性迟到等心理问题,但论述过程很松散,逻辑不严谨,理论过于单一且重复赘述,个人情感倾向明显。因为这些问题,我认为这本书算不上一本学术著作,只能算作一本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文集。
3.
即使有以上那些问题,我依然认为这本书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关于集体主义、关于孝道文化、关于家庭模式、教育模式,作者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新闻事实,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是一种勇敢的“发声”,且这发声对于国民的“自我意识”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不可否认,集体主义、孝道文化在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意义,但社会常态的大量事实也表明它们对国民性格的诸多负面影响。提到对国民性的批判,我想到了林语堂的《吾国和吾民》,鲁迅先生的杂文,那些文字读起来讽刺意味十足,露些许幽默感,透过一些小小事情将国民性中的一些“糟粕”展示开来,但每个批判讽刺的点都是小小的,琐碎的。《巨婴国》的行文论述虽然远远不及,但敢于将批判的靶子上升到“集体主义”、“孝道文化”的高度,作者是非常有勇气的。
这本书一度被下架、封杀(不知现在是否恢复售卖),甚至被一众无脑巨婴“妖魔化”,我认为恰恰彰显了书中内容的积极意义。众所周知,儒家的纲常伦理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集体主义、孝道文化都是在这个范围里衍生出的“重要秩序”,当出现了批判它们的声音,自然会有“权力”出来“浇灭”这个声音,更有一些随波逐流、诛心论的人将这种批判妖魔化,或者解释为“别有用心”。因为“恐惧”,恐惧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东西有这些负面力量;恐惧自己其实还没有发展出独立完整的“自我”;恐惧自己无所依托,无法随波逐流;恐惧面对真实的“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人只因为父母的要求就结婚生子?为什么很多人生了孩子反倒为了自己的工作把孩子放到老家让父母带?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中逼婚现象这么严重?为什么有这么多妈宝男?为什么新生命降临往往是引爆婆媳关系的时间点?为什么那些“老好人”对自己的家人会恶劣?为什么父亲这么沉默而母亲这么歇斯底里?......
作者努力挖掘问题、解答“为什么”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诚”。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好奇,就去读一读这本书吧。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巨婴国》读后感_2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