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1700字
与其说它是悬疑推理小说,更确切地说,其实更接近是人性批判小说。
小说一开头就攻破了这个凶杀案,杀人凶手不出意料地直截了当地抓获及坦白罪行,但围绕其行凶动机却一直无法解释,无论是犯罪本人还是破案警官。小说的全文脉络基本上以围绕找出杀人动机为线索展开,但从读者拿起这本书开始,作者便已赤裸裸地揭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恶意。谁的恶意,是野野口还是日高或者其他?其实,作者所要批判的“恶意”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层恶意:野野口的恶意。这一层也是最为袒露无疑、贯穿始终的恶意,也因此,《恶意》已不再是寻常的简简单单侦破杀人凶手的一本悬疑推理小说,而是探求犯罪背后动机的悬疑推理小说。野野口的恶意出自他长期扭曲自卑的心理下滋生出来的,对待处于朋友、知己、恩人身份的日高,他觉得日高的一切高尚正义举止仅仅是出于日高的优越感,对于日高对自己的格外照看也仅仅看做是日高对自己的一种施舍,他嫉妒这个他自小在母亲影响下无比歧视讨厌的日高居然什么都比他优秀,由此产生了长时间处心积虑自编自导不顾一切代价要彻底毁坏日高名声的恶意。正如文章暗示的话所言: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一种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种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若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酒而已。”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说出这样的话呢?我不明白。
野野口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恶意的滋生和杀人的动机只是因为他意识到了错觉对人的影响,但已无法遏止自己的罪恶念头。甚至可以说,杀掉日高仅仅是他为了毁掉日高名声的一个必经之路,因为死人才不会说话。
第二层恶意:加贺的恶意。想不到吧,作者对加贺也有了一层批判。加贺的恶意是出自他的熟人、弱者偏袒心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造成的。虽然文章最后的阐述说加贺是因为野野口塑造了日高毒杀邻居猫咪的残忍形象而被误导,但野野口并未对加贺强加观念或者进行洗脑,而是因为加贺过往的经历使他忍不住去相信野野口塑造的那个日高形象或者说他认为的日高形象,甚至在一开始确认野野口为凶手时称呼也从“老师”变成了“你”,也怀疑手记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但是慢慢却被野野口的思路和演技带偏了侦查的方向,而这种恶意,一度导致作为受害者的日高及遗孀被口诛笔伐:出版商声讨被辜负信任、书籍不再再版、书迷倒戈,恶语相向、八竿子打不着的野野口舅舅前来讨要著作费用……正如日高理慧所言:
在这桩刑事案件里,我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可世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他们把它当成演艺圈的八卦绯闻,甚至有人说我们才是错的一方。”
第三层恶意:看客的恶意。此处看客不止是文本中的看客,还包括正在看此书的诸位看客,甚至包括世间所有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看客。在文中,看客的恶意来自媒体、来自曾经相识的同学、来自毫无相关的路人,他们大部分人对日高毫无根据地甚至捕风捉影地加以恶意地揣测。在文外,看书的看客从一开始就以常规思维把野野口当做男主角,冠以主角即为好人的光环,不断对日高诸多行径加以谴责,对野野口的行为加以解释,这些从小说的笔记、想法中可看出,包括我本人也是如此。作为上帝视角的作者本人,同样带着审视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些看书的看客,虽然读者阅读文本时都带有期待视野,会根据既定思维和逻辑去看待文本内容,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又何尝不是在恶意的边缘小心游走,一着不慎,便会陷入感性驱使的批判,从侧面对他人对作品施加恶意。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在每一个热点事件背后,站着无数未了解事情全部经过及真相、未经思考和仔细推敲,仅仅依据个人价值依据和经验依据,在事情还未真正水落石出前便加以不负责任的评论。这也是一种恶意揣测。
恶意绝不止是加贺担任教师时校园暴力实施者所说的“仅仅是看他不顺眼”,也绝不止是野野口对日高的恶意揣测,恶意包括了一切未了解事情全貌就依靠个人经验和价值观下定论的行为。恶意可以是校园暴力,可以是网络暴力,可以是你我日常生活中不负责任的评论与判断,我们却永远无法想象恶意能滋生出什么,又会导致什么后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恶意》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