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_65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6500字

以个人名义命名历史的时代之王

——F.S.菲茨杰拉德评传

去年寒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就如同一把钥匙一般,帮助我打开了菲茨杰拉德人生的大门。时隔一年,重读菲茨杰拉德,又让我对他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一部分: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美国著名作家,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他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经商失败,从此家道中落。但是家庭并未放弃对菲茨杰拉德的教育和艺术熏陶,17岁时,由于祖父出资,他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时,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菲茨杰拉德辍学投笔从戎,积极投身于战争之中。战后他再次投身于文字创作之中,1920年,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大获成功,菲茨杰拉德一夜成名。据说这本书让他赢回了自己的新娘——那个差点因为贫穷而离他而去的姑娘——富家千金泽尔达。

在这里不得不说,美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个极其特别的年代。这是过度激进的10年。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进入了物质财富空前富足的阶段,靠发战争财的美国人沉醉于一片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之中。另一方面,物质的过度纵欲必然的会带来精神上的过度空虚。扭曲的金钱观逐渐侵占人的整个大脑,继而销蚀人的本真。在一个人欲横流的世界里,传统社会价值观分崩离析。整个国家好像忽然做梦了,人人都有钱了,或者很穷的人都想着有天我要发财,我为了发财我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我为了往上爬,我从乡下搬到纽约去住,到大城市去,我力争上游,我能够找到我的地位,我能够致富,我能够成名,甚至连街边擦鞋的幼童都在和你谈论着房价和个票,那就叫做美国梦。一个物质世界的梦,一个价值真空的梦。

这便形成了畸形的“美国梦”1,一个向“钱”走的梦。

如果说,这是一个注定属于悲剧的时代,那么菲茨杰拉德的人生,就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婚后,菲茨杰拉德与泽尔达定居法国首都巴黎。这一举措,对他的人生产生着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他笔耕不辍,结识了海明威、安德森等众多作家,也促成了他创作的巅峰。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妻子泽尔达的极尽奢华的生活需求,菲茨杰拉德不得不竭尽全力追求金钱。生活中的泽尔达。间接地,也不断的为菲茨杰拉德提供创作的素材。1925年,菲茨杰拉德的扛鼎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正式出版,随后他的第三部作品《夜色温柔》(1934)问世。但是在21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由于人们政治观点和社会见解的改变,文艺创作的主流住进转变转变。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不迎合主流,所以不久便被掩埋充满着时代垃圾的回收站里。人们对他的评价几近毁誉参半,有人甚至认为他已江郎才尽,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了。他的名声急剧下降,到了几乎被人们忘却的地步。在挥霍无度的生活中,他的妻子泽尔达精神失常。而菲茨杰拉德本人也于1936年不幸染上了肺病,在1940年冬天郁郁而终。

而关于那个时代,菲茨杰拉德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2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在此时期,整个美国都洋溢着一曲时代的主旋律——黑人爵士乐——自由无拘束和忧郁情怀。菲茨杰拉德将其命名为“爵士时代”。3具体为1919年5月示威到1929年10月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菲茨杰拉德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学家,并且长时间作为那个时代最突出的代表。而菲茨杰拉德也被人们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

第二部分: 作品主题

“我所看到的那些似不可信,似不真实、似不可能的事情最终变成了现实。”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所选取的主人公都正处于大好的青春年华,他们本该努力,秉持“美国梦”的信条,拥有大好前程,理应活出自己应有的人生。但造化弄人,在喧嚣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逐渐陷入了精神的的空洞,逐渐为了金钱而葬送自己的青春、友情以及爱情。从《人间天堂》的阿莫瑞,《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盖茨比,到最后《夜色温柔》的戴弗,他们经受着残酷现实的拷打,终究丧失自我,走向自我毁灭。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大多以悲剧收场,正因如此,也更能彰显时代悲剧。在他笔下那些美国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中,无不投射出菲茨杰拉德个人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有浓郁的自传性以及自省色彩。但是作者也能够与小说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之客观深刻,真实的再现了时代中人的生活、社会、爱情、事业、心理。通过一连串的悲剧收场,不仅抒发出了菲茨杰拉德对于时代的感慨和思索,对社会阴暗面以及人性中的邪恶的批判;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纯真爱情无限的憧憬与向往。他是时代水乳交融的产物,他犀利的笔锋,则犹如X射线一般透析时代灵魂,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认清了喧嚣的历史,对研究时代历史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他用尽一生诠释自己的作品,而他的作品也为他的悲剧人生作出了最恰当的注解。在一篇文章中,偶然看到这样的词句: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把亲密和疏远结合在一起——他似乎同时既站在20世纪20年代之中,又站在20年代之外;但是在写接踵而来的那段时期时,却没有人能同样地把这两种品质结合在一起。”在读完菲茨杰拉德的人生后,觉得甚是贴切。

第三部分:语言特色

“而她所处的又是纸醉金迷、寻欢作乐的势利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轻歌曼舞尽日不息,声色犬马终年无休。萨克斯管彻夜吹奏着如泣如诉的“华尔街蓝调”,上百双金色、银色的舞鞋踢起闪亮的灰尘。到了茶歇时间,这首低沉而甜蜜的热门歌曲依旧不断地回荡着,而许多新鲜的面孔宛如被那些铜管吹落在地面的玫瑰花瓣,在舞厅里到处飘来飘去。”

“纽约来的轿车停了整整五排,而各处走廊、客厅和阳台站满了明艳的女宾,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顶着稀奇古怪的发型。吧台忙个不停,诸多盛放着鸡尾酒的托盘飞也似的飘到外面的花园。花园里充满了笑语和欢声、毫不经意的寒暄和转身即忘的介绍,还有彼此不知姓名的女人之间热烈的攀谈。” 4

菲茨杰拉德小处落墨,勾勒每一个零零星星的片段,而这些片段则整合成了一幅奢华艳丽的派对图景。“一段文字抓住一个时代的韵味、一个夜晚的芬芳和一首老歌的情调”。犹如《清明上河图》之刻画一般。而诸如“汽车”5 “电话”6等爵士时代的产物更是在文中极其常见。

通过此例,菲茨杰拉德的文笔可见一斑。菲茨杰拉德擅长叙述故事,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特性,清晰的叙述,严谨的结构,形象而亲切、流畅而自然的语言,罗曼蒂克式的文风,工笔一般细腻的细微刻画,花枝招展的辞藻,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同时略带几分风趣幽默的讽刺色彩著称。尤其善于以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

“……大伙的谈话就好像绳索一样,一直把我绑在椅子上。但对于暗街上好奇的人来说,我们这排高踞在纽约天际的澄黄窗户想必贡献了不少人世间的秘密吧。而我感觉也像这好奇的行人,正抬头仰望,困惑的思索着。我正身处其中而又觉得置身事外,听着这人世间变换无穷的面貌,我感到既入迷有厌恶。”7

心理刻画的经典片段。一场又一场盛大的豪华的派对,谈论的话题之空虚而无趣,其世俗之味实在让人感到讨厌,这让涉世未深的尼克感到十分好奇。

“富人会生钱,而穷人只会生……孩子。”8

这是我认为全书最有趣的一个小段子之一。读完这句话后,我忍俊不禁。这是多么赤裸裸的讽刺啊!但深刻的是,这确实是当时社会上被认同的普遍思维方式。社会给了富人和穷人这种最明确的分野,这是多么残酷的人格上的攻击啊!

第四部分:《了不起的盖茨比》论F.S.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技法

第一章:象征手法

菲茨杰拉德极其善用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即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9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菲茨杰拉德运用了几次象征的手法,有的明显,有的则隐晦。不知道读过这本书的人是否还记得,有这么一个片段:当被问到自己的身世时,盖茨比曾谎称自己来自于东部。当时我甚是疑惑不解,毕竟盖茨比来自于中西部的家庭。在了解了时代背景之后方才懂得:“东部与西部”是一种象征手法的体现。菲茨杰拉德用“西部”象征古老、纯净、自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引申为“落后”、“荒蛮”),但是那里盖茨比精神上的故土;而东部则是大都市、繁华、富有的象征,但却是精神上的荒原。“爵士时代”的东部地区(例如纽约)就是上流社会的聚居地,是人们享乐的天堂。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以一个西部孩子的身份进军纽约很可能会遭遇东部贵族们的歧视,对他的社交来说显然是不利的。所以从这一剧情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的匠心独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之中还有一处十分明显的象征手法,就是绿光的象征。绿光象征着他的一个梦想。盖茨比常常想着这个梦想,他要达到那个方向,他要拥抱它,他一直往前伸手。无论你如何努力想向绿灯靠拢,但是,时代的浪潮会不断地把我们往后推。这样的结尾恰恰说明了,这本小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所有的梦,到了最后都会抛弃我们,仍然在远方。这个社会,被不可逆转的命运,会把我们往后推得非常遥远。这样的象征手法作为全文的线索之一,实在是画龙点睛之笔。

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常用象征手法,但大多数较为隐晦,但安排则甚是巧妙。

第二章:比喻与对比手法

“每到周末,他的劳斯莱斯轿车就摇身一变成了一辆公共汽车。从早上酒店,到三更半夜,都忙着往返纽约市,接送宾客。而他的旅行车,则像只敏捷的黄色小虫,总是急切地前去等每一班将要到站的火车。”10

这是我最爱的菲茨杰拉德的比喻运用。他将各样的汽车比喻成了不同的物件,在整一片的悲剧中显得传神、生动且可爱,同时形象逼真的凸显出了派对的人数之多,次数之频繁,侧面烘托。

关于对比手法,也是十分常见的,在书中,着重显示在作者对纽约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的描写中:

“这里其实是垃圾场——它像个神奇的庄园,垃圾如同小麦,长成高低不等的山丘和荒诞怪异的花园;有些垃圾则堆成房子的形状,附带着烟囱和袅袅升起的炊烟;此外还能看到许多满身灰尘的人,缓缓地移动着,他们的身影在灰蒙蒙的空气里隐约可见。”

“车子开到大桥上,阳光从桥梁的钢架之间洒落,照耀在行进的车辆上,闪烁不休。整个纽约在河的对岸,拔地而起。宛如许多白色的小丘和方糖,使人们以许多正当和干净的钱,怀着希望打造出来的。从皇后大桥上看纽约,永远都像第一次见到。能感受到世上所有的玄奥与美丽。一如这个城市,最初对你的热切承诺。11

这两个地方其实连着多么近,基本上就在方圆二十公里之内的地方。一个就是垃圾场上面很多人在拾荒,另外一方面就是一个像糖果般的房子砌起来的纽约。这是一个城市里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个其实是整个现代文明的隐喻,这个现代文明它是一个铜币的两面,一边看起来非常亮丽, 但另一边一翻过去,就是人心的那种虚无与空洞”梁文道说。

对于纽约这座城市,菲茨杰拉德将它的两面不加掩饰的真实的披露了出来。为重还有诸多贫与富,身份的高贵与卑微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是富贾豪商的天堂,更是所有社会底层人民的地狱。通过此种鲜明的对比,更能强调强调社会的阴暗面,也更能引起读者对这种社会状态的思考。

第三章:双重叙述视角

在我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时,常常疑惑:本书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是第一人称视觉的尼克卡拉维,还是书名里的盖茨比?这就是书中的另一个艺术特点——双重叙事视觉。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他惯常使用的即是“双重叙事视角”的叙事方式。这里的“双重叙事视角”,是指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人物的叙事视角多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全知视角则传达着菲茨杰拉德自己的声音。小说中的尼克卡拉威则是作为着个置身其中又置身事外的人,他来自于西部,全心全意来到纽约,想着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他与其他的人不一样,他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因此更能体会着内心同样格格不入的盖茨比的心声,他也成了盖茨比的知心好友。这种双重叙事视觉十分有趣,尼克像极了菲茨杰拉德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而盖茨比像极了当时的菲茨杰拉德。那么经过分析,我们可以说:菲茨杰拉德其实意在借助一个这样的角色来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注解,而他想抓住属于他的那一束绿光,逃离现实。可是他可能抓住光吗?

“他(菲茨杰拉德)终其一生诠释着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又为他谜一样的人生做出了最恰当的注解。”在读完菲茨杰拉德的著作后,觉得甚是贴切。

第五部分:菲茨杰拉德复兴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偶然地,在美国军方的随军慰问品里,菲茨杰拉德的著作重见天日。由于大多数士兵的少年时代都正处于“爵士时代”,菲茨杰拉德的书在军中迅速的广泛流传开来。其中,《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书似乎唤醒了士兵们的童年及青春年华。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悲歌,他们切身体会着父辈的凄惨境遇。的确,在爵士时代过后,美国迎来了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济危机,许多人因此失业,无家可归,甚至因为饥饿寒疾而哀鸿遍野。两个极端的对比,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正是每一个美国人民敲响的警钟。他们开始追溯最原始“美国梦”。在此期间,有不少作家开始以真正严肃的态度论述他的作品所包含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他那极具魅力的如散文诗般优美的文体艺术。在50年代初期,许多著名文学批评家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专论,高度评价菲茨杰拉德的生平、作品和艺术成就。促成了“菲茨杰拉德复兴”。

而如今,正依附着这波浪潮,读着一个身陷囹圄者关于历史最清晰的描述,作品里的喧嚣却使我陷入了平静。菲兹杰拉德的悲剧作品是极具教益意义的,他告诉我们:美国梦的破裂在于物质的丰腴,精神的缺失,享乐主义的横行,道德的沦亡。所以,这也是对中国人的警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注重发展精神文明。坦白来说,多读书吧骚年!

注释:

1、“美国梦”多以梦想、成功、财富、青春为主题。它使人们相信,在美国的土地上,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获得成功。三百多年来,他们怀揣着梦想,美国人民坚决投身于拓荒,投身于国家的独立,为自由的权利而奋斗,渴望在这片新的土地上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终其一生诠释着这种美妙的信条。它是人们对爱情幸福、事业成功、财富涌流的追求。但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这样的美国梦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

2、“艺术”一词注释:在“爵士时代”其间,许多美国作家不忍目睹祖国正沦陷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之中,遂背井离乡(如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人远走巴黎),进行艺术朝圣。试图以艺术上的更高追求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而他们那些反战主义和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则成为了“高尚的主流基调”,而他们也被称为“迷茫的一代”。

3、引自F.S.菲茨杰拉德《爵士时代的回声》演讲稿

4、《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译

5、“汽车”指的是当时新兴的汽车工业

6、和汽车一样,电话也是当时的新物件

7、《了不起的盖茨比》(台湾译本),汪芃译

8、《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译

9、引自百度百科“象征手法”词条

10、《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译

11、《了不起的盖茨比》(台湾译本),汪芃译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词条“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

2、段颖《爵士之音的瑰丽书写》

3、吴建国《“爵士乐时代”命名者的“崩溃”岁月》

4、梁文道《一千零一夜——了不起的盖茨比》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_6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