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读后感800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曲罢一声长叹息...
引用纳兰性德这阙词句做各章节标题,正如作者所言:一方面是借其凄婉深沉的寓意,一方面也有纪念先人的目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她用笔描述了北京金家十四个子女的故事,也融汇了自己的家世。这九个既相关又游离的故事,交织着捋出了老北京一个世家的历史及其子女的命运历程。
源于自身的家族背景,书中自然会带有不少作者现实生活的影子,哪个作品不是带有写作者自己生活经历和感悟的成果?但是文学作品跟生活毕竟有很大差距,很难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有些书友说她是在显摆自己的家族史,还抨击她自设清高与尊贵,看不起平民百姓云云…这真是有点“让人有吃不了兜着走的尴尬”。
作者个人的经历、文化习惯以及北京东城那座大宅院所赋予的一切,在适合的土壤和空气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她的作品,这些不能不说的生活体验和感情积累,促使她写北京,写浸润北京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和事情,是她在离开北京以后才有的新感受和新思考,这种思考与她一直生活在北京的亲人们已经完全不同,有了很大差异,她“已不属于北京,至少心态己不属于北京”。大中国几千年以来建立起的道德观、价值观,深入到华夏民族每一个人的骨髓之中,同影响我们的这个时代一样是不可回避的,因文化所圈起的一切,终会因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导致文化态度的变化和分裂,在改革开放多方位、多元化全面更迭的时代里,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是静止的,它也处在动态的发展之中,人们的观念在变,行为在变,背叛也好,维护也好,修正也好,变革也好,惟不能堕落,更不能迷失...这应该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她的散文集子《我本是散淡的人》开始,《豆汁记》、《山鬼木客》一读便爱上了作者的文风,厚重而不失深情,会继续保持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采桑子》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