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40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000字

中国有句老话,叫“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梨半筐”。这句朴素的民间谚语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追求质量远比追求数量更为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提到:99%的书都对你没什么用,你应该把时间省下来,反复阅读那些真正的好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认为: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大部分书我们检视阅读一遍就可以了;如果想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和心智能力,就要筛选出那1%真正的好书,进行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立刻就成为畅销书;在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现在我们读到的新版。作者艾德勒,除了写这本书,还担任过《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个相当了不得的资历。

很多人都说,《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阅读类书籍中跳不过去的最经典书籍之一,但是都反映这本书比较厚,比较难懂,趣味性不高。究其原因,除了这本书成书久远,恐怕跟艾德勒严谨的写作风格不无关系,毕竟是把关过《大英百科全书》的人啊。但最重要的,这种严谨全面的写作风格是艾德勒的历史使命感造成的。他认为,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人连阅读的第一层次都没有达标。他希望自己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能够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阅读类书籍,教授大家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大家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把大家从快餐文化的全面侵蚀中解救出来。

书归正传。《如何阅读一本书》围绕着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展开。这四个层次是逐级递进的关系,后一层次包含前一层次的内容。我们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都属于第一层次:基础阅读,这也是我们在学校里学会的那种阅读方式。艾德勒认为:学校在阅读教学方面做得并不好,我们先要补习基础阅读的课,然后学习后面三个层次的阅读技巧。针对不同的书,要选用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

艾德勒认为,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书籍都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对你心智的提高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些书,你花很少的时间,用检视阅读的步骤一过一遍就可以放弃了(因为你发现这是烂梨);剩下的,认真用检视阅读的步骤二读一遍,吸收一些营养,也就可以了;只有极少数书籍,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悟,反复研读,这才需要用到分析阅读;而如果就某个方向,你希望达到专家级的认识水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取到前人在这个方向上的主要成果,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那就需要用到主题阅读(也就是吃仙桃)。

读书是一种艺术,需要刻意练习

阅读的艺术,首先体现在,用自己的思考、感觉和想象力,不要辅助地向不在场的高手老师学习。阅读和倾听是同一种艺术 --被教导的艺术。阅读需要你被动倾听,更需要你主动提问,通过理解和思辨获取你想要的有用知识。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艾德勒认为:我们读书的大部分意义在于提高理解力,提升心智,用优良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指导我们的日常行动,过好这一生...... 心智的提升需要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就是会提出问题,并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边思考边读书。

心智的提升和固化,都需要刻意练习。因为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可以说比难学的滑雪还复杂--毕竟滑雪锻炼的是身体,而阅读锻炼的是心智。而心智固化最好的手段就是参考刻意练习的思维,把困难问题拆分成较为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通过大量练习来熟练掌握,并最终拼接还原成为完整的能力。《如何阅读一本书》通过将阅读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帮助你掌握阅读的艺术。

基础阅读

我们大部分人的阅读方式都是基础阅读,就是你在学校学到的那种读书方法。基础阅读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根本没有意识到,阅读本身也是一门精深的课程,需要刻意练习才能逐步掌握。你只是朦胧的感觉到,我能读懂就行了啊!读不懂我就慢慢读,仔细读呗。

这是令艾德勒深感痛心的一个现象。他认为这是教育系统的失职。如果一个人研究生毕业,经过长达20年的学校教育,依然对阅读没什么概念,依然停留在低效的阅读方式上,那中间必然出了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艾德勒先生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理想状况下,高中以前就应该掌握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高中掌握分析阅读;大学掌握主题阅读。对我们已经毕业多年的读者来说,欠缺的课就需要去补,不管你现在所属的阅读层次,是应该在哪个学业阶段就已经掌握了的。

检视阅读

如果说读书的第一层次是大部分人所使用的基础阅读,那么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阅读体系中,检视阅读是后面三个层次(也是艾德勒提出的读书层次)都要用到的阅读方法。而略读是检视阅读要用到的基本技能。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绝大部分书籍都是二手加工知识,并不值得细读。我们开篇提出了一个观点: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但你首先得知道手中的书属于仙桃还是烂梨吧?略读就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分析阅读

通过前面阶段的检视阅读,你已经知道一本书是否是仙桃了。不是的话,可以就此为止了。你花了一点时间,但是也获得了一本书中作者的思路精华,这个买卖也不算亏。

如果你发现这本书是仙桃,或者是一颗好梨,你想好好品味一下它,那这时候就用得上分析阅读了。所谓分析阅读,就是咂滋味,吸收营养的过程。

分析阅读过程中,你的目的是吸收营养,消化知识。主要手段有这么几个:一、提出正确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二、找到答案,然后分析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三、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学习到你之前未能掌握,甚至未能意识到的心智模式,并从中总结出可以在以后应用的行动指南。

主题阅读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梨半筐”,用这句话形容读书的选择,有几处小bug,最显著的一个就是:有时候你找不到仙桃。

比如,在你关注的某个主题下,你不知道有什么公认的经典著作。

还有一个常见的缺乏仙桃的情况是:对于很多社会科学类书籍而言,它们难以分类,主题凌乱。这类书籍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很多都是纯粹的论说性作品,它是混杂的。太多社科类作品混杂了科学、哲学、历史、时政,甚至为了加强效果,还带一点虚构的色彩。

这时候就更需要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打破单本书的壁垒,从很多相似书目中,就一个主题提取对你有用的营养。具体过程艾德勒写的比较清楚,需要用到主题阅读的时候,建议先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相关的章节。

略读的战术作用

什么是略读呢?简单说,略读就是忽略一切细节,只抓逻辑架构的阅读方法,它是检视阅读中主要使用的具体手法。一段话,通常会有主题句,位于段落首或段落尾,偶尔也在段落中间。找出这些主题句(通常也是论点),跳过具体的论证,比如延伸描述、举例、同义反复等细节,就是略读的主要方法。找出并理解了所有段落的主题句,这个章节的主体脉络就有了。

因为略读关注的焦点在论点上。找出作者在这个章节中的段落主题句,通常也就找到了作者的很多小论点,就能理解作者在整个章节中说的主旨是什么,也容易把握整个章节的主体脉络。而全书一口气略读下来,每一个章节的主要印象都还在脑海中,就容易把握整本书的主旨和脉络。

这样略读就在两个方向上提高了生产力:它花费的时间更短,因为要阅读的内容少了很多;它把握主旨的能力更强,因为脉络清晰。这样你的时间投入产出比ROI就会高很多了。

如果把阅读的四个层次看做是战略层面的选择,略读就是战术层面的基本方法。在知识爆炸环境下的今天,我建议你把略读作为主力阅读方式。最后的总结读书就是跟不在场的高手老师学习,要想学得快学得好,就要选择好老师,并且采用主动阅读的方式。

主动阅读,就是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找到答案,要把它转化成自己未来的行动指南。

主动阅读,需要用到一些阅读技巧,而这些阅读技巧跟滑雪一样,需要刻意练习:我们拿到一本书,先利用检视阅读(略读)产生整体印象,然后做出判断,这本书是属于仙桃还是烂梨,是否需要进一步做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生命有限,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只读金字塔顶端的那1%好书,吃透它,让我们的心智持续成长。我们要反复阅读这些经典好书,让它们跟随自己一同生长。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这类书你每一次读,都能从中读出新的内容,仿佛这本书是活的,在跟你一起长大。

读书是为了增长心智,并按照新的更新了的心智去行动。一本好书的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场景,就是你吃透了他的这本书,你甚至做了相关的主题阅读,写了书评,却到此为止,什么也没有改变。第二天还是重复着前一天的老路,待在习惯的舒适区,任由大脑随机产生的思绪左右自己当下的行动。

艾德勒在书中曾经问道:如果你被流放到一个荒岛上,只能带十本书,你会带哪十本?这是个关于读书选择的经典问题,你也可以列出你的荒岛十本书,作为你阅读新生活的起点。对我来说,我的这十本书里一定会包含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哪怕只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其他九本书。我把这个选择,作为对《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莫提默·艾德勒先生的最高致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4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