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读后感1900字
01
今天被别人质问“知道什么是德吗”,我整个人诧异了,作为日常坐公交车让座,见面主动打招呼,不乱嚼舌根,不践踏草坪的我竟然在道德方面被人质问,我短时间无法接受,这来自于生活中的小事。
用完针线的我没放回b位,而我明明是从a处拿的,到底谁的记忆出了岔子。
只听到对方说“怎么教的你,这么大了还说谎,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德?德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
“我没有,我没有,我放回去了。”第一次在道德层面被质问的我只知道重复三个字“我没有”。
听到旁边的人说我是“chou bai shi”,经翻译,意思是坏人。
我只有呵呵了。。。
难道仅仅因为我没放到对方记忆中的地方,我就是坏人吗?还是我没有揽下这桩罪,我就必须是不诚实的坏人呢?
好人果然不好当,容不得一点点的错。
大学室友的一句话在我脑中回荡了好久,“别要求我做好人,我只要不做坏事就行”。
02
如何分辨好人和坏人?
用法律还是用道德来判断?一个诚实向善的人因为疏忽而轻易跨过好坏的分界线,从此成为别人口中的“坏人”;他应该被道德所批判还是被法律所惩罚呢?
看着《小偷家族》,我一直无法忘记这一疑问,“我是坏人吗”?
阿治身为一家之主,没有担当,遇事退缩找理由,虽贫穷却毫无志气,只想偷懒不打工,对于在洗衣厂工作的信代而言,阿治是不是坏人呢?
祥太,小学生的年龄,一心以为“不能在家学习的人才去学习”,日常技能是“偷”,技术传自于师傅兼“爸爸”的阿治,阿治是不是祥太生命中的坏人?
凛酱,可爱漂亮的小姑娘,某天被阿治捡回家,学习“偷”的技术,即使知道亲生父母在何处,仍然选择了阿治一家,阿治是阻隔凛酱认亲路途的坏人吗?
事虽分好坏,但人没有好坏之分。
是枝裕和给我们出了难题。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有许多灰色地带。
03
细腻的笔触、耐人寻味的细节偷走了身为读者我的心。故事讲述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现代化社会中偷走幸福的故事。六个本无血缘关系的人因为自我的选择,建立了牢靠的羁绊,虽囿于生活贫困,靠偷的行为度日,却也自寻乐趣,生活并未如此的捉襟见肘。
大脑是单线程的工作模式,故事却远没有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有秘密不为人知,但一家人却也是相亲相爱,贫穷中透着幸福的味道。
最牵动我心神的环节是信代紧紧抱着凛酱,告诉她“凛酱挨打,不是凛酱的错……”,“爱你才打你,这是骗人的话。”说完,信代在心里发誓,我不会再放手这孩子。
受过伤的人更懂得珍惜别人的好。他们是抱团取暖的一家人,东拼西凑组成这个家。没有诱拐、没有抛弃,只有心甘情愿的自我选择。或许自我选择建立的羁绊会更加牢固。
他们一起去海边踩沙滩,留下美好的回忆。这种羁绊够一家人回味一生,珍藏心中,即使下一步踏入黑暗,内心也有一丝光亮。
但审判前面不会考虑人情,只会将已知的事实摆在法官面前,尽量实现公平。这是哪方面的公平呢,不知道。
04
警官在审判信代时,谈到多年前的谋杀案,因为你曾经有案底,你必然有动机诱拐两个孩子,可你们明明没要赎金却多了两个吃饭的人,多么不聪明的小偷。想起《局外人》,最终的审判竟成了审判一人过去事件的法庭,因为你在自己妈妈葬礼上没有痛哭,你是坏的,你是有罪的,多么可笑。
为什么没人惩罚亚纪的父母?富裕的人家,有着疼爱的女儿沙香,已经忘了不受宠的亚纪。当亚纪爸爸说着,在澳大利亚呢,并向妈妈发出求救的信号,坐在对面的初枝奶奶是怎么想的呢?一群被抛弃的人,像钉子户一般,被周围的高楼大厦包围,仿佛与世界格格不入。
树里(凛酱)回到亲生母亲身边,还会受到挨打吗?树里的父母在女儿失踪两三个月后都没报警,警察有调查过吗?
翔太那开着奔驰车的父母,可曾在儿子失踪后找寻其去向?还是柏青哥太好玩?
不知亚纪去向的父母并未去警局接自己的女儿,而只是强调自己不知亚纪被拐骗了,他们尝试联系过亚纪吗?作为成年人,亚纪的选择是任性的吗?
因为血缘关系的维系,亲生父母必然会优待孩子。血缘胜过一切。
错了!如信代的描述,“正因为有了生育这一事实,便戴上母亲的面具,最后抛弃了自己”。
可惜,这是人性的方面,是不易被发觉和证实的想法。只要有人觉得你性本恶,你就是坏人,说什么都是错。
05
假如我换种说法,故事讲述的是一家小偷因失手被警察抓住的故事。是不是觉得大快人心呢,恶终究战胜不了善。
贫穷夺不去人心,但你却一直活在别人的嘴里。
误解很容易产生,当你反思自我的时候,很有可能在重组偏见。有一件事很难,但做起来也易。那就是不要胡乱猜想,幻想中的恶人足以毁坏一个人。
而被称为“坏人”的你我,还是做好自己吧,因为你不知在哪一刻,你可能得罪一个人,将你拖下泥潭,变为他们的同类。
愿你奋斗一生,脸上有着过去没见过的清澈和安宁。
我并不是坏人,我只是一时做了错事的人,我的一生不可能被被人定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小偷家族》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