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800字
确实对我们理解日本有好的帮助,但同时,我不禁在想,我们的社会道德体系和社会哲学是什么样的,原来我们所认为的“本应该”其实是国家环境赋予的,并不是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我们为是受我们所处的社会“指导”很多“忠,孝,义”都是在媒体广播的宣传下了解并记于心,就个体生命而言,不存在绝对的善恶,只有相对的对错。从小被灌输的思想行为养成的习惯都与社会有关,与社会与需要你怎么做,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关,包括现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在社会的推崇下发展起来,假使媒体不会在你取得高的身份地位时宣扬这样的日子过得多好,假使不会大肆宣传这个人有钱有地位就有好的发展,不会极度的重视名牌,强调名牌带给人别样的羡慕,假使没有人满足你的虚荣心,还会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爷孙恋(排除自主恋爱),还会不会因为这是名车就被人高看一眼的情况存在,不得而知。但是却深刻的明白了儿时在行为举止着装打扮上的束缚,作者说日本人是“U”字形成长,放在中国似乎也贴合,原因是幼时的我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仅为我们的老师父母和硬性书本摆布,而成年的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对待世界通过看不同的书,几乎推翻了我们小时建立起的认知体系,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需要从头学起。很多我们原以为绝对的观点变得似是而非,几乎分不清对错,因为评定对错只是由当时的外界环境决定。虽然不能苟同日本的自杀光荣论两面倒戈论,但却极同意人就像一把刀而那些“恶”是刀上的一层铁锈,除去这锈人便重回善。惊叹作者的深度解剖,将日本的古今挖掘这般透彻,同时也感叹美国有这样一群人像剥玉米似的将一个并不熟悉的国度写这么详细,美国怎么会不发达,怎么会不是世界强国。深深的被人类学吸引,希望能有机会去系统的学习。描述日本“一幅武士刀与菊花完美结合的毫无矛盾的画卷”大部分的行为习惯其实与中国封建社会乃至现在偏僻地区相似,想到一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捂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菊与刀》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