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2000字
初识龙应台,是因她的一篇杂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质问国人对环境、生态、道德、秩序的破坏,违背,与漠视。文风直白、大胆、泼辣、犀利,有人说有鲁迅先生投枪匕首之遗风。这篇文章,最初本来是批判的台湾的社会现实,质问台湾人的一些所作所为,振聋发聩。这篇文章后来收入《野火集》,典型的杂文集名称。
龙应台的作品最开始被大陆所注意和欢迎,就是因这篇文章。她批判国人在某些方面的失德失范,与其他人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具有相同的精神实质,都是在唤醒作为一国之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好迎合了新时期中国大陆因经济腾飞而文化失落亟待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
老实说,2014年第一次读到这篇杂文的我,对这样的报刊文章是无感的,偏偏它当时入选了我们的教材,当时的我要把自己觉得乏味的这篇文章,庖丁解牛式地教给学生,授课的过程真是一言难尽。彼时的我看过了太多道德感爆棚的公知分子对社会的针砭时弊,犀利挞伐,多这一篇也不多。当时还从百度上获得了一些关于她的信息,比如台湾作家,有过海外教育背景,马英九亲赴德国聘任其为台北市文化局长,干得风生水起,因此荣任台湾当局的文化部长。这种政客礼贤下士请文化名人出山共图大业,典型的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戏码,所以没有任何想继续看她文章的冲动。
作家龙应台我是无感的,而母亲龙应台却让我激赏膜拜。
这两年,朋友圈泛滥着署名她的一些描写亲情散文和经典语录。例如: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
这些句子,基本都是截取自她的“人生三部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这些句子单列出来看,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能给人安慰却又不免有点烂俗,可能因被过渡转载而烂大街了吧。 但是放在原文中看,结合前后文语境及整部书的体例,是温暖妥帖的、写出了深情至理,朴素却智慧,诠释着生活真谛,可以看出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万丈深情,字里行间洋溢出深沉的母爱,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蕙质兰心智慧从容的母亲。
《孩子,你慢慢来》是一部婴幼儿时期的华安和华飞的成长手记,事件真切,细节突出,很多画面让人忍俊不禁。拥有两个混血男宝宝的龙应台那时候是多么幸福呀,虽然育儿的琐碎和艰辛与她作为一个事业型女人的愿景不太相符,可她又那么心甘情愿为两个孩子套牢,暂时回到生活的起点,耐心陪他们长大,记录下这成长的点点滴滴。那时她和孩子的爸爸生活在一起,彼此恩爱,给了两个孩子美好的童年。但生活的轨道,有时候会因繁重的家累,志趣的不同,或性格和文化的冲突而改变,或许仅仅是时光的流转,消磨了两人的感情,心渐行渐远,已不能再共同携手。
《亲爱的安德烈》最初是报刊专栏上的往来信件,写作的缘起是龙应台想重新认识自己18岁的儿子安安。彼时2006年,她和丈夫已经分开。安德烈在欧洲读书,她在台北任职。和丈夫感情的巨变并没有改变她做母亲对孩子的用心,相反她想弥补给孩子更多的母爱。
亲子的缘分,有时候是很无奈的,曾经那么需要你的孩子,渐渐长大,不再需要你的保护,决绝地远游或奔赴前程,给你一个有点“冷”的背影,徒留你一个人在原地怅然若失。有时他还反感你的唠叨和关爱,认为那是多余的母爱,没有把他当独立的个体的人尊重和看待。面对这个有点陌生的儿子,龙应台和他约定在报刊专栏上写信交流。异国异地,这是两代人的交流,更是两种思想,两种文化观念的交流。一个刚成年的具有国际生活背景的男孩子对生活的困惑与思考,对自己独立个性的主张与表达,毫无保留地坦诚给自己的母亲。而这位母亲在时光的陶冶下也愈发的从容、淡定、智慧、深情。时代和出身的某些因素,或许造成了她在某些方面的贫乏与不足,但她凭着自己的进取和努力,达到了一个自己的人生高度,这个高度一般女性难以企及,这是她作为母亲能给孩子的人生财富。她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自己的生活智慧、以及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去为孩子答疑解惑,与孩子推心置腹畅谈。这些信一些就是两年多,一共集结了36封信,其中龙应台的复信,每篇都堪称精品。
《目送》写的内容就更多了,70多篇散文,写尽了人生的波澜起伏和百般况味。读罢,让我对生活中那淡淡的哀愁与幸福有了更加细腻的体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