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呼兰河传》读后感_14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1400字

一直以来我对萧红的印象只是呼兰河传这四个字而已,直到去年看了电影《黄金时代》,大致了解了萧红其人;前天晚上读完了《呼兰河传》,其书和其人方才在我心中融为一体,掩卷落泪,失眠到深夜。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用了散文诗般的语言,回忆故乡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像一副画卷缓缓展开,画面平和宁静,讲着泥塘里怎样跌进去一匹马,人们吃过晚饭怎样欣赏变幻莫测的晚霞,小贩怎样走街串巷地卖豆腐卖麻花,人们怎样地在盂兰盆会时放河灯,自家后花园的四季怎样地轮转……都是以孩童的视角,孩童的语言讲述,天真烂漫,不加夸张渲染,语句何等天然。

接着读下去,是写些旧人旧事,渐渐沉重压抑起来,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是房客家活泼健康的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公公婆婆嫌她“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把她吊在房梁上打,用烧红的铁烙脚心,每天都被打到半夜,最后终于打病了,婆婆却不要她死,因为这是她花大钱买的媳妇,于是用上各种折磨人的偏方,最后信了跳大神的话,当众撕扯下这孩子的衣服,她把按进滚烫的水里洗澡,孩子终于死掉了…孩子死了,可这能怪谁呢?她的婆婆一向勤俭持家,自己也是个受气的可怜人,而且团圆媳妇惯例就是要挨打,大家看到孩子病的厉害,都纷纷出主意,虽然这主意都更加的折磨孩子……可是这些人里却找不出一个坏人,找不到元凶的悲剧,更加让人痛心无奈,这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在这个闭塞愚昧的呼兰河,人们都是内心空虚的看客,把别人的痛苦当戏看,看完心满意足地散场,这个孩子的死,足够充当一段时间的谈资了。幸好,萧红没有陷进这个愚昧而无望的酱缸,她是觉醒的一代,这无疑增加了她的痛苦。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萧红一遍遍地写着这句话。她的童年真孤独啊,花园是唯一的乐土,每天与破旧的马槽,一人高的蒿草为伴。花园里的黄瓜藤,牵牛花这些意象,如同书里的呼兰河人们,低贱渺小却生命力顽强,顽强却毫无意义。

读这本书,不自觉地拿它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对比,同样是孩子视角,同样是回忆童年,林的童年温暖美好,连悲剧都写的含蓄委婉。而萧红的童年,是很真实的寂寞荒凉。原因何在,首先是两人受到的家庭关怀不同,林的家人甚至陌生人都对她满怀善意,因此她可以保留孩童原本的善良纯真看世界,萧红的家庭对她以冷眼,唯有祖父是记忆中的温情,这样成长起来的萧红冷静敏感。然后是两个人的政治觉悟不同,林所投身的文学创作是超党派,超政治的,而萧红是一名战士,从笔名萧红与萧军寓意“小小红军”即可见其政治立场,她是反抗精神极强的女性,从中学时代的学生运动到天津上海的文艺界阵地,到陕北的文艺服务团,萧红始终冲在文坛抗日救亡的前线,以笔杆做枪杆揭露愚昧黑暗和压迫,催人觉醒。所以就算是这篇回忆童年的小说,在当时也是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有民族大义在里边,这是她伟大的原因之一。之二呢,当时文坛的爱国作家写的文章多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萧红不这样,她是温情而坚定地讲述,却也震慑人心。

堪怜咏絮才!萧红的命运实在坎坷,民族的灾难与个人的苦难都背负在她病弱的身上。写完呼兰河传不久,仅30岁的她便在香港孤独地病逝了。叹叹!萧红啊萧红,如此才情,你这短暂的一生,究竟是来历劫的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呼兰河传》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