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插图本)》读后感1000字
60年代的一幅油画表现了年轻的毛泽东无畏地大步走在涌动的乌云下去唤起安源的矿工们。画中的他,比真人高大,穿着长衫,显得很庄严,看上去像是一个给不信教的人们带去真理的传教士。[插图]
毛泽东从1921年末到1923年初四次的安源之行,却根本不是像油画所描绘的那样。工作是试验性的,而且很艰难,有些工作没有什么结果。而且毛泽东不是独自一人去做的。
[插图]
中共“一大”后,各地相继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毛泽东任湖南分部主任。他领导的中共湖南支部,遵照中央精神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领导工人运动方面。1921年12月,他首次到安源路矿考察。这是刘春华以此为背景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沿着铁路步行去安源时,毛泽东的确穿着长衫;但是到了看得见那座城镇时,他就把长衫脱下来。安源又脏又黑。12000名矿工因为在恶劣环境下每天工作15小时而变得麻木了。在方圆十多公里的范围内就有24座基督教教堂,然而只有一座小小医务站为6000名工人服务。这地方就像狄更斯小说里描写的情景,根本没有感受到五四运动的兴奋和激动。
[插图]
当年毛泽东在安源的住址 ——八方井44号(左)和他考察过的总巷平矿井(右)。
毛泽东保持低调形象。他住在一个矿工家里,到矿井去看了看,在笔记本里写了不少东西。
当他走进房间要向矿工们讲话时,他们都站了起来。这种敬畏不适合他要完成的任务。社会地位的悬殊使毛泽东觉得在精神上错位了:难道他已不再是土地的儿子,而真的成为莫斯科真理的卫士了吗?但是他坚持在安源干下去。第二次是他弟弟泽民跟他一起去的。这一次,毛泽东戴着草帽,穿着伐木工人常穿的罩衫,脚踏草鞋,看上去就不那么讲究了。
1921年12月,他们在一家旅店里住了几个星期。在多雾的早晨,他们每天徒步出发去说服矿工。“历史掌握在你们的手里。”毛泽东不断地对着黑色的面孔和疲惫的眼睛说。
他在安源工作的主题是反宿命论。
安源成立了一个共产党小组,一个工人俱乐部,当然还有一所夜校。夜校的效果不好,毛泽东不久就改办了一个日间学校,招收矿工们的子女。
毛泽东学会了在黑板上使用简单的图解。[6]他讲解中国字“工”,它是“工作”或“工人”的第一个字。上面的一横,他解释说,是天;下面的一横是地;把天地联系起来的一竖就是工人阶级。工人站在地上但是可以顶起天!天地是他们的。对此,杨教授或许会皱眉头,但这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插图本)》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