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_19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1900字

《我不是潘金莲》我是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尽管刘震云在电影编剧中有些细节做了改动,但整体的精髓都保留了下来。电影在类型那一栏打着喜剧的标签,我一开始不能理解,但看了之后发现也许内容上并非那么可乐,真正可乐的是那一部分当官的嘴脸,而在小说中写的则是更全面,。比如县里的法官王公道,从李雪莲一开始求助他攀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到后来王公道为了不让李雪莲告状来保住自己的位子而时常送礼攀那自己都说不清的亲戚。再到赖小毛,一个地痞式的镇长,平日里横惯了,在李雪莲面前只能夹着尾巴陪笑着。也许有人也就看过了一笑了之,可是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人和现象,中国当今基层干部是最良莠不齐,问题最大的,村长、镇长级别的有无能力暂且不论,但像赖小毛式的人物则大有人在。

冯小刚是个有思想的导演,他自己根据刘震云的作品拍出了好几部电影,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刘震云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他看出了刘震云也是个有思想的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总是在揭露一些东西,直白中有所隐晦,隐晦中又显得那么直白。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作品它深刻的反应了现今的政治体制和一部分官员,我记得我曾经发过一条说说,内容是“其实贪官有两种,一种是金钱上的贪利,而另一种是政绩上的贪功。中国对前一种近些年来打击的很厉害,但对后一种却忽视了。有些政府官员制定城市的规划,往往是在追求政绩中可能产生了对人民的便利,而不是在为了追求人民的便利中从而创造了政绩。”而中国现在的局面是政绩型贪官远多于利益型贪官,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小说中的官员们从省长到市长,从市长到县长,从县长到法院院长,整整二十年,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有一茬,可是李雪莲的“冤屈”还没被申诉,她心中的那口气还憋在胸中。领导们都以法律的标准去看待这件事,认为自己都没做错,是李雪莲这个没文化的农村妇女在一直折腾,给他们出难题。他们只想着如何安抚住她,不让她告状,从而保住自己的职位,但他们一个个从没有在内心里想过要去真正帮她解决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换个思路。他们的工作方法是换了不少,从一开始的硬,到后来以被撤职的那一群官员的前车之鉴,做了长达二十年的软,然而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是为了劝阻李雪莲告状,这是作者对现今一部分官员一种赤裸裸的讽刺,他们办不对事,办事不诚心,甚至有的还不办事,即使办了事也只是为了头上的乌纱帽。

在别人看来这是荒唐的一幕剧,剧中牵涉到的到的人员之广,一连串的官员被免职,一连串的官员去巴结一个农村妇女,而始作俑者正是这个没文化、有些“胡搅蛮缠”的李雪莲。

李雪莲的事件就是一个道德与法律的碰撞,同情她的不同情的人都各占着理。她与秦玉河的离婚动机本就不单纯,但秦玉河借着这场离婚却假戏真做抛弃了李雪莲以及事后对李雪莲下下了“潘金莲”的定义,成为了这场闹剧的导火线,也是整个案件中让人认为不道德的,让人同情李雪莲的原因,结果在别人看来芝麻大的小事却产生了西瓜大的影响。

李雪莲作为一个典型的没文化的农村妇女形象,大字不识一个,也不懂法律,为她心中的“理”,为她那一口气,闹出了一幕剧。在我们看来,有些事情上她的做法也是不占理的,可是她就像是一把衡量官员执政为民的标尺。为建设精神文明抓人的前市长、假亲民的现市长、见事就躲的前县长、武装镇压的现县长、酩酊大醉破口大骂的前法院院长、吃皇粮不干活的前专员、前倨后恭的法官、专横霸道的镇长,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员,在与李雪莲打交道中一一暴露了他们的面目。

李雪莲不是潘金莲,因为她没有做下不道德的事,也没有谋害亲夫,叫她潘金莲是不应该的。李雪莲也不是窦娥,她尽管没能洗清她自认为的冤屈,但她比窦娥幸运的多,她不是窦娥式的人物,也没有走向窦娥式的命运。但李雪莲确实算得上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她的悲剧不仅原于她周围的环境也原于她自己。李雪莲的离婚案,如果换了别人定然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李雪莲不一样,她要抗争,她要占得那个理字。但李雪莲的官司到最后也没有结果,她二十多年的告状,从黑发告成了白头,她告不出结果,连想寻死也被果农拦下让她换棵树试试,弄得她哭笑不得,这是她的悲剧。

一个告状妇女李雪莲的故事结束了,一场牵涉甚广让一班子领导焦头烂额的闹剧也已然收场,电影里领导们的反思收了个好尾,但小说里我看到留下的结局只有两个字“无奈”。我们需要反思的有很多,社会也应该多关注李雪莲式的人,不要让她们只能选择走上不得不咽下那口气的路,因为这是种悲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_1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