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600字
无意中翻到这本书,被名字吸引了。牛棚,我知道是有代指的含义。文革时代,被劳改的知识分子都是下放到农村的,接受无产阶级的再改造。但我没想到的是,季老这样的大师,也遭到如此待遇,毕竟全国人民没读过他的著作,也知道他的鼎鼎大名。仔细读了这本记录以后,震惊心痛之情,难以言表。
一个自尊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度过黑白不分的时代,在屈辱煎熬中生存下来。
暂且先不说这本书,我想到了《夹边沟记事》中的一段,流放在夹边沟的知识分子长期吃不饱肚子。期间,一个知识分子病了上吐下泻,另外一个老师主动照顾他。但每天鬼鬼祟祟爬上房顶晾东西,作者好奇去看,发现他在晾晒呕吐物,因为没有消化的粮食,可以用来果腹。大学里读这本书,十分难过。知识分子所谓的气度,“士可杀不可辱”的自尊,在政治运动中,被践踏碾碎。即使生存下来,未来也是惶恐、自弃的。这本书是在图书馆中发现的,不过离开大学以后就再没搜索到了,因为它是禁书。
回到季老的《牛棚杂记》,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第一个片段,五十多岁的人被人驾着,胳膊反拧着,做“喷气式飞机”的姿势,一站几个小时被批斗,一旦腿软倒下,就是一顿拳打脚踢。为了能够少挨拳脚,他每天练腿,以便站得更久。第二个片段,他和“黑帮”分子(对反动派知识分子的统称)一起被押着去田地里干农活,睾丸肿成乒乓球,路走不好,只能趴在地上一点点干,还冷不丁头上挨一闷棍子。不能去医院,只能等自己消肿。第三个片段,他清理学生武斗的现场,一不小心踩上了碎门板里的钉子,一寸长的铁钉扎进了脚心,痛得他天旋地转。一瘸一拐到了医院,军医本来很和善,但一听他是“黑帮”就立马冷若冰霜,摆摆手让他回去吧。他只好又走了很远回到家,家中老母亲为他上紫药水。没有感染破伤风真的是谢天谢地了。
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比如在教室清理垃圾时,发现笼屉里发霉的馒头,如获至宝地全部吃了,不管有没有细菌。比如,突然冲进来的学生,毁了他多年收集的文稿,珍贵的书籍,还有从各地搜罗的文物古着,季老心痛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那个动荡的年代,夫妻决裂、师生反目,父子划清界限的,比比皆是。尊师重教的千年传统,一瞬间荡然无存,人性的丑恶如洪水般顷刻涌入。被自己栽培的学生唾弃批斗的感觉,大概如刀子剜心一般吧。
令我敬佩的是,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季老还是坚持了下来。“我是一个舞笔弄墨惯了的人,这种不动脑筋其乐陶陶的日子,我过不惯。当个门房,除了有电话有信件时外,也无事可干。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大玻璃房子内,瞪眼瞅着进进出出的人,久了也觉得无聊”。于是在门房发报纸时,他还坚持读书翻译,翻译了蜚声世界的印度两大实事之一的《罗摩衍那》。“我那早已干涸的心灵,似乎又充满了绿色的生命。我那早已失掉的笑容,此刻又浮现在我脸上。”
在本书的结尾,季老这样说道,“华侨中青年人纷纷冒万难回到了祖国。他们同回国的知识分子一样,看一切都是红艳如故,光辉四太阳。愿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此外,一些在国外工作和讲学的中国学人,也纷纷放弃了海外一切优厚的生活和研究条件,万里归来,其中就有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沉的老舍先生。”“然而,曾几何时,情况变了,极左思潮笼罩一切,而‘海外关系’竟成了诬陷罗织的主要借口。”
这是一种怎样的愤懑与痛苦?北大是中国最高学府,校园里的青年自是最有学识、有修养的一批人,但在这样的风波中,仍然会受到煽动,做出违背伦理道德的事,将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不过,造牛棚的小将,也是这场运动的牺牲者,多少年后再回忆起当时对老师们的残忍之举,但凡有点良心,应该也会愧疚自责吧。
对于这段历史,有许多“伤痕”文学著作记录,但真正笔力到位的恐怕也寥寥无几,或者说没有机会展现给世人。季老写下来,也是对世人的警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