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局外人》读后感_2300字

《局外人》读后感2300字

先容迷妹比个心

“《局外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 加缪的长篇小说,是这位法国存在主义作家的代表作之一。”多少人跟我一样,被微信读书上《局外人》的简介直接吓得趔趄了好几步。

尽管大学期间哲学是必修课之一,对于存在主义有所耳闻,但是作为一个妥妥的学渣,除却被逼无奈读专业书籍的大学四年,余生里但凡看见“主义”二字都会敬而远之。

不过,对于加缪,这个「身高1米79,体重65kg,热爱足球,外貌英俊,44岁就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纯直男男神”当然例外。作为存在主义最经典的两部小说之一(另一部是萨特的《恶心》),我注意到,《局外人》竟然是加缪在26岁的时候完成的,平移过来,你敢相信这出自一个90后之手吗?O~M~G!

这是书评正文

知道加缪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即使没有读过《局外人》,也感受到了加缪作品的整体基调:荒诞。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这般百无聊赖的语气,亲近又疏远的冲撞,开篇便将读者生生拖入默尔索的精神世界中。这是一系列超脱淡漠、压抑沉闷的“荒谬剧场”,而默尔索始终充当着自己的“局外人”。

铺陈:“罪状”的网罗

  • 亲情

--要不我把你妈妈的棺材盖子打开,你好看看你妈最后一面?

--不用了,我不想看。


--你是不是在戴孝?

--我妈妈昨天死了,不过我们可以照常约会做爱。

  • 爱情

--你爱我吗?

--这种话毫无意义。

--你愿意和我结婚吗?

--结不结婚都行,如果你要,我们就结。

  • 友情

--现在,你是我真正的朋友。

--是的。(OS:做还是不做他的朋友,怎么都行。)

--我想报复那个女人,你得帮我写封信。你得帮我作证,说是那个女人冒犯了我。

--怎么都行,那就按你的意思来好了。

  • 工作

--公司计划在巴黎设一个办事处,接洽大生意,你是否愿意被派过去工作过上新生活?

--对我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

整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好像无聊枯燥的纪录片一样,我们从第一人称的视角窥伺到主人公默尔索所有的心理活动。对于周围任何事和人,他都有种惊人的钝感。除了满足生理的原始欲望,貌似任何事情都挑不起他的兴趣和得失心。明明身处这个社会中,却脚不沾地地漂离悬空在局外。

结局:是谁的悲哀

接着是第二部分,我觉得这正是加缪安排的高明之处,看似不厌其烦絮叨的第一部分,因果关系却早已铺陈开来。所有默尔索“局外人”的生活行为一一成为了不容回旋的“铁证”。因为默尔索表现不积极,在这个约定俗成的文明社会里,他太多行为有悖常理。母亲的葬礼没有哭,去世第二天就寻欢作乐,默尔索被控告成“一个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自己母亲的人”。

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葬了一位母亲。
我们在此人身上所看到的如此大的灵魂黑洞,正在变成整个社会有可能陷进去的深渊。

“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明明是一时糊涂无意射杀了阿拉伯人,最后在司法审判中被认定预谋杀人,被以法兰西人民这样高度的名义斩首示众。

这是司法的悲哀吗?代表公平与正义的法院,成了检察官和律师们华丽丽的秀场。哪怕人畜无害,最终以公正完善的法律将默尔索置于死地。

可就连到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的默尔索还是不长心啊。

“我这时什么都不想了。庭长问我是不是有话要说,我考虑了一下,说了声没有。”

这是局外人的悲哀咯?但凡有点进取心的人看来,默尔索的性格和生活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这些在别人身上,我们也许会说得好听点,是随和好说话、做人实诚、性子直。不过事实呢,都是我们尽量避免想要改进的负面性格吧。性格孤僻、不会变通、消极颓废、温吞没出息、碌碌无为……总之,为了适应外界,大多数人都在费尽全力地隐藏这些消极面,用受欢迎的状态去迎合世界。

自我审视的思考

可是,哪怕你否定掉了“默尔索”,你否定得了自己吗?

我们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默尔索的影子呢?看到守灵那部分的时候,我就震惊到,不是因为默尔索的冷漠,而是这种冷漠我似曾相识。我和最亲密的朋友直言过,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演员,每天拿着不同的剧本,会在做出反应之前,暗自思忖:“你现在拿到这个角色,遇到这样的情节,应该有什么表现?”情绪不像是当下的遭遇催生的,反倒是自己有意酝酿再经过表演技巧放大出来,而这种表演技巧偏偏就是在约定俗成的社会中习得的。

“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我以这种方式生活过,我也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那以后呢?似乎我过去一直等待的就是这一分钟,就是我也许会判无罪的黎明。”

尽管加缪自己不承认,他的作品却一直被贴上“存在主义”的标签。存在主义的重大主题是个人对于存在的恐惧,荒诞的感受;它反映人在面对世界时所感到的一种情绪:孤立无援、个人承担但无意义的、世界荒谬而没有尽头、个人处于一种“被抛”的境地。

我们每天的生活,无非是离死亡更近一步。“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既然结局都一样,那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所以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不要去自杀。

当然,我不是个悲观主义者,也不想做存在主义的学术研究。默尔索毕竟是个文学形象,本身具有放大的成分。

现在的人大多过活得太投入太敏锐了,我倒觉得可以适当学习一下默尔索,在生活中做好“局外人”“局内人”的角色转换。

对于亲人、好友、爱人,极尽全力地去爱去感受,但绝不是干涉;厘清身边的点头之交、利益之交、以及情面之交,把握好自己踏足局内的分寸,避免鸡肋社交。20%的事情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剩下的80%及格就好,我们不是神人,做不来门门一百分。

找准自己的定位,让生活简单点,好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如何“慢性自杀”这件事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局外人》读后感_2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