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1700字
读完本书,基本无感,勉强给个一星,可能是作者一本正经的搞笑,让人笑不出来吧,满篇正能量,一个赵本山,本书所描述的场景,想要的得出的结论,以及各种论证逻辑,无非是现代版“反贪官不反皇帝”,我们就先看看贪官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一把手体制,一言堂,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第二,团伙和派系,也就是庙堂之上党争的缩小版。
第三,奸商可恨,拉拢、腐蚀、败坏党的干部。
第四,小官巨贪,内部监督不力。
第五,公权私授,政治利益大于人民利益。
第六,权力之间的博弈和交易,罔顾公共利益和人民权力。
本书描摹的贪官,更多墨笔集中在第三和第六种之上,先说前者,总感觉作者像是大明洪武皇帝的忠臣,怀着强烈的轻商主义情节,本书中的商人,除了溢出体制内的王大路之外,其他有名有姓的,没有一个好人,更多没指名道姓的那群,给人的感觉就是逐臭之蝇,有了利益就蜂拥而至,一来就上糖衣炮弹,贪官之贪,实在不是人性党性不坚定、不纯洁,都是被这些商人无孔不入的金钱、美女、圈套、享受给拉下水的,贪官情有可原,奸商罪无可恕。
再说后者,三十万字的小说,上至副国级赵家人,下到工会主席郑西坡,但凡有点权力,或者能够靠近权力产生权力衍生品的,都在进行着正义凛然的权力博弈和交易,这跟人民有毛线关系,根本就不用打着人民的旗号,比如公安和检察权力的分界,纪委和检察权力的分界,公检法政四家的权力分界,本书的着力点在于以部门的名义而非人民。
前几天看网评电视剧高分9.1,让我越来越相信中国的老百姓是天下最好的老百姓,这个评价不是扪心自问式的,而是很有恶搞之嫌,换句话说,以人民的名义本身就是充满悖论的黑色幽默。
其一,退休干部陈岩石老先生,从退休到去世,整个过程都没有以人民的名义,而是以前检察长的名义,以反贪局长之父的名义,以现任官员的老同事的名义,以省委书记叔父的名义,以天下人心的名义,其中的任何一个名义,都跟人民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所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质上是指要么掌握权力在体制内,要么失去权力在体制外,人民就是体制外的那个群体。
其二,一把手机制是作者试图解开的权力九连环,最终也不过给一把手派了个立场坚定、观念迥异、权力相当的副手,这种方案还是把打开锁头的钥匙寄托在清官身上,问题在于,清官预设机制,本身就无法解决贪腐问题,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贪官之贪不是机制出了问题,而是个别现象。一把手问题所产生的肌理、逻辑和原因,作者三缄其口,不愿触及,好像沙瑞金同志天生就伟大光荣正确,赵立春同志胎里坏的带病提拔到了副国级。
其三,检察院,公安局,反贪局,法院,政法委,纪委,组织部,监察部,本书中出现的权力监控部门,不可谓不繁杂,对于防腐拒变的控制,不可谓不严格,问题来了,腐败和反腐败,人民只是请愿的、上访的角色,本书中甚至都没有提出诉讼这种方案,包括陈岩石对于赵家人的控告,也是试图在法律途径之外寻求突破,结果很熟悉,钦差大臣或巡查御史来了,老干部才有机会向朝廷递交材料,这活干起来真的跟大明王朝一样样的,这个过程中,人民连个看客都不是,更别提什么监督,或者打着人民的旗号。
其四,阶层固化和权力继承,也许人民的名义无关,无论是赵家人的儿子、秘书、跟班、司机,还是高育良的门徒,包括祁同伟的妻子、情人、乡党,组织部、人事部、干部局这些单位统统失踪了,权力跟着血缘和地缘传递,这活干的也跟大明王朝是一样样的,幸运的是本书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期待的组织部像UFO一样出现了,还是抱着领导意志和偏好的大琵琶遮遮掩掩出现的,好像纯属是为了安慰读者,或者人民!
读完本书,基本上跟读完评书演义小说的感觉差不多,明君、清官才是澄清官场,廓清政治的利器,这本就无关乎人民什么事儿,至于我朝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在内法律武器,作者几乎没有任何触及,我想这也和当下的我朝法制水平相当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此说来就不要打着人民的旗号,完全可以实实在在的用“钦差大臣”、“反贪局长”、“官员是如何倒下的”、“官场现形记”这些角度命名,最后请允许我模仿罗兰夫人的口吻感叹一句“人民啊人民,多少恶行假汝之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