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27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2700字

【向死而生的救赎】—当呼吸化为空气

三个多小时,几乎是一口气看完这本书。以为自己至少会唏嘘,但是读完之后的感动很平静,很安宁,没有激情,没有眼泪——就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

35岁,一个冲刺快跑的年龄,一份一直攀登在最高最险峰的履历,一个几乎可以触手可及的光明前景,却在最接近平稳处骤然断了,猝不及防。“扼腕叹息”,相信这是许多人看了这本书之后的第一感受。如果有上帝,为什么让保罗的前半生如此辛苦的跋涉,却又走不进“流着奶与蜜”的迦南之地?甚至,感觉在天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上帝,看着保罗拼劲全力的奋斗,一步一步接近顶峰,犹如看一只蚂蚁,顺着水管往上爬,却不知自己即将被水管中喷涌而出的水柱全盘浇灭的命运。

遗憾不足以表达读者的心境,我们甚至有些替保罗感到愤怒。为什么是他?

生与死,参不透的命题。一个医生,一个放弃和其他人一样,选择一个相对轻松却依然多金的科室,执意选择“神经外科”,要在刀尖上起舞的“勇士”。毋庸置疑,保罗的确做得很好,除了精益求精的技能,他经历了对生命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接受了从错误中站立、成长的考验,更为重要的,他不是一个“匠人”,更是把人文的对生命的体谅和尊重带到他的工作中。而这些,是 仅仅一个医生的身份做不到的。因为保罗,曾经的梦想是一个作家。

对中国人来说,弃医从文转变的例子并不算新鲜。鲁迅曾经放下医学的职业,选择用笔来投入战斗。褒贬社会时弊,也的确是犀利锋快,堪称所向披靡。但是,保罗的这把笔刀,与手术刀同舞,而且,战场是设在自己的身上。

只能是他,既有着医生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对生命的敏感,与疾病的抗争,对灵魂的追寻,以及对生命意义、状态的叩问。这是任何一个医生,或者作家,都做不到的。

这么说有些残忍,对保罗,和他的家人。但是,保罗其实早就看透了,无论是医生还是作家,他的使命,就是寻找生死之间,灵魂不灭的那一点支撑和慰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罗是一个天使,上帝派他来,有着独特的使命。就是寻找救赎的方式和意义。

爱情的救赎

他一直在用他的医术救人,精益求精,直到成为翘楚。但是他说:“要是年少时接触宗教更多一些,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牧师。因为我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个牧师的角色。”他写到他被确诊后的几个月,他和太太并排站在教堂的一排座位前,一起唱着赞美诗《仆从之歌》。对于共同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与痛苦的我们来说,歌词充满了振聋发聩的意义:“我将分享你的喜乐与伤悲/直到这一路携手共度。”

如果说,之前的那个保罗,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执着于自己的那个目标,一路狂奔。收获了很多,他快要冲过那长长的隧道,冲向意味着光明的终点线了。但是他也放弃了很多,比如夫妻之间的感情。他要摘取的那个又大又难的果子,注定了他做了一个无法选择的选择,他需要心无旁骛,他需要专注而执着。在他接近成功的顶点时,他们的婚姻已经岌岌可危。

无法想象,若是向着既定的轨道继续前行,世间可能不过是多了一对无奈离婚的夫妻。而保罗的确诊,给这对已经开始向着不同方向奔跑的夫妇一个休止符,让他们安静下来,重新思考爱和婚姻。他们几乎是没有任何犹豫地,抱紧了对方——因为他(她)是这个世界上,自己的心所属的方向。保罗去世后,他的太太回忆道:

虽然过去这几年我们过得很艰难,有时甚至产生走不下去的感觉,但这同时也是我一生中最美妙、意义最深远的岁月—每天都在生与死之间采取着行动,喜乐与痛苦平衡并存,进一步深入探索感恩与爱。

说心里话,我最想念的那个保罗,竟然不是与我初坠爱河、风度翩翩、身强体健的保罗,而是生命最后一年那个全神贯注、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男人,是那个写下这本书的保罗—身体病弱,但精神不倒。

这不是对保罗一个人的救赎,而是对他们两个人的爱情观、婚姻观的救赎,对两个即将分道扬镳的人留下一段最为珍重的礼物。也让读者体会到,真正的爱情,不是在你情我悦、风华正茂、一帆风顺时的注脚,而是无论何时,都活成对方真实的骄傲。

生命的救赎

保罗死了,虽然接受了最好的治疗,但是生命不是神话。死亡以加速度来临,甚至保罗没有完成他的书作,书恰恰停在他想对女儿细说的话。却只开了个头……

女儿,是他们确诊后,开始治疗前,争分夺秒的决定。作为一个中国人,习惯于做“最紧迫的事”,没有思考过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繁衍后代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带来的健康方面的不确定性。可是,抛开这些种种科学性而言,无疑,这个生命,带给保罗的慰藉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血脉,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更加令人安心。

生命的最后,他想回家,但健康情况已经不允许了,他的妻子把女儿接来,那小小的病房,就成了他最后停留的地上的“家”。

临终的救赎

在中国长大的我,看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战斗在事业的第一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焦裕禄式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伴随着我的成长,似乎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歌颂的人生。幼年的我,常常想不透,命都没了,怎么为人民服务?不能先治病,再工作?

保罗的主治医生提出,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重返工作。看得出,听到这个判断的保罗,也是震惊的,但随即,他接受了医生的建议,重返工作阵地。直到保罗知道,自己快走到生命的终点,再也无法站在心爱的手术室的那一天。期间,他身体的病痛并未远去,但是,在这里,带病工作不是一种漠视生命的形而上的“坚持”和“苦修”,它是保罗的主治医生的一张特殊的“处方”,保罗也是使用这张“药方”的临床实验的一个病人。

重返工作的保罗,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他没有盲目的拼命工作,而是有张有弛,以非常投入、非常珍惜的态度来面对以往熟悉的战地。这一次的体会,一点一滴,都那么熟悉,又那么新鲜。甚至,他没有守成,而选择了“继续”,不仅是按部就班的延续之前的工作,他也有对自己的新的挑战。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可以清晰地透过保罗留下的每一个字了解他在使用这个处方时的疗效。这无疑是一种新的临终关怀方式,那就是,让一个人尽可能长久的有尊严的活着,按照上帝造他的使命,活到见到上帝的那一刻。

生命质量,是最近几年对于治疗癌症晚期病人的新重点,与前些年不管不顾的三板斧救命治疗,几乎不重视病人生存质量的方法,的确是人文关怀上的巨大进步。但是,保罗和他的医生探索的不仅是身体的质量,还有精神的质量。

感谢保罗的医生,感谢保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使用体验。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来说,努力去寻找自己此生有价值的使命,什么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坚持到人生最后一刻的使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愿我们都有很好的答案,可以对得起向死而生的救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2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