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1800字
53《娱乐至死》,「美」尼尔·波滋曼/著,章艳/译。
以下个人陋见,若有偏颇,祈以斧正;另有高见诚请交流。
其一,此书初读,觉得专业性过强,读来颇为费力,随着阅读推进,兴致昂然,欲罢不能。最终,此书是今年我读53本书中,笔记,摘抄,感触,共鸣最多的一本书。
其二,本书以赫胥黎担心为论题。(赫胥黎的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主要以“口语”,“文字”和“音影”等三方面会话方式的阐述和对比分解为论据,从而论证:媒介的形式决定内容。
最终得出结论:赫胥黎的担心可能会成为现实!
简而言之:媒介的形式决定内容,而当时的宗教,政治,教育等领域主要媒介是电视,而电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取悦娱乐观众,是娱乐更是愚乐,因而赫胥黎担心的娱乐至死的预言,完全可能会实现。
其三:虽然,作者的论据言论偶有略显偏激不够温和之处,然,对比我们现在所处的明星追崇,网络直播,表情包泛滥,网络流行语推崇,低俗综艺节目盛行等等浮躁的社会文化氛围……其论点我是信服的,个人认为也是很有前瞻性,很值得警惕的!
其四:书中提到“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很有感触,那有什么至理真理,适合自己才是至理真理,因而,人要不断学习!
其五:书中引用的柏拉图的一段话——“柏拉图在其理论形成的初期就已经认识到了。他在《第七封信》中写道:没有一个有智力的人会冒险用语言去表达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是那种会恒久不变的语言,例如用书面的文字记录下来。他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清楚地认识到,用书面文字记录哲学观点,不是这些观点的终结,而是这些观点的起点。没有批评,哲学就无法存在,书面文字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查。”
这也是为何我坚持读完一本书,都要写书评的原因,一来,可整理头绪,从而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二来,也是为了与人交流,哪怕是批评,也是可以虚心接受,因为,有批评有交流才能有进步。可惜,我交际范围狭窄,爱好读书之人,何其寥寥,我的读后感也就鲜少有人问津,无奈无奈!
其六:书中提到“电视时代,段落已经成为报纸新闻的基本单位”,简直一言中的!现在,推崇碎片化阅读,以致于文章中随处可见的文不成文,段不成段,句不成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滥用,表情包图片更是随意加塞等等情况,文章被割裂得支离破碎,排版的花里胡哨,尤其多见于公众号。
我也曾负责一公益团体的公众号的文章编辑与推送,也曾被要求学习排版技巧,所谓的技巧就是花里胡哨。我忍着恶心,略作尝试后,还是不想欺心,最终坚定自己的简约严谨风格。所谓大道至简,然也!
说到碎片化阅读,我想起了上学时候被老师要求抄写的名言警句。现在能记起来的,寥寥无几。失去语境,没有连贯性,也就没有思考,何以深刻,何以记住,何以践行?不过是一口号而已!
而且,大多名言警句是断章取义的,最典型的一句“吾生而有涯,而知无涯也”,我先前一直以为这句话,是为了鼓励人不断的学习。后来机缘巧合才发现,它的后半句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完全相反概念。
所以,正如作者所说——碎片化阅读或许能让我们“知道”更多,但那并不是知识。
其八:书中提到——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关于这一点,我持保留意见。因为,我读书的同时,也喜欢在网上浏览新闻资讯,尤其喜欢军事和科技两方面的,了解实时资讯,我能做的,能改变的确实少之又少,不过,至少让我可以和别人相处交流时有谈资。能和陌生人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随意侃侃而谈,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交方式和一种社交能力呢?
不过,应注意的是在接收信息时,不要被动的人云亦云,要主动要学会辨别,批判,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比如,要懂得拒绝朋友圈的谣言,公众号里粗浅偏激的鸡汤文!
其九,引用书的结尾——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呢?谁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
警示自己,同时,与君共勉吧!
总之,此书是一本很有深度的好书,读来受益匪浅,强烈推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娱乐至死》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