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200字
家,是什么?是我们居住的房子吗?当然不是。那家是什么?家是你我他(她),我们仨。
在这个家里,有人信你、有人懂你、有人陪你、有人等你,便是幸福。钱老先生、杨绛先生和圆圆的组合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家。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相聚相守,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日子,不论多么艰难困苦,只要三人在一起就总能雨过天晴。
我不记得他们搬过多少次家,但我记得只要他们在一起总是温情。
他们仨气味相投,趣味无穷。他们喜欢外出“探险”,发现世界的不同。他们吃馆子爱好看戏——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分析他们的家长里短。他们每次分别后都会捡起各式各样的“石子”——各种种琐琐碎碎的事,回家就把这些大把小把的“石子”搬出来观赏玩弄。让彼此了解彼此缺席的生活,让心与心没有隔阂。
最美的场景就是我在闹,你陪我闹,我们一起欢笑。钱爸爸和杨妈妈一开始还只是两个厨房小白,他们一起探索柴米油盐,生活从原始走向文明,渐渐过得有滋有味。钱爸爸在杨妈妈生圆圆住院期间,总在家里做“坏事”,杨妈妈也总说“不要紧”,回家后一一把他做的“坏事”修理好。圆圆和钱爸爸不爱整洁,杨妈妈也不揪着不放,只默默地整理好物品。家就应该是这样,一个讲爱的地方。
对于杨绛先生来说,圆圆是她生平杰作,兼顾姐姐、妹妹和妈妈的角色;钱老先生则既是伴侣又是孩子,形象有时高大有时弱小。
对于儿时的圆圆来说,爸爸是她的骄傲,我能体会到一个孩子说“我是你的女儿”时的自豪,在孩子眼中父亲的形象多么伟岸;对于长大后的圆圆来说,爸爸成为了她的“哥们儿”,时光流转,父母慢慢变成了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垂危之际,她还在写信问候父母,叮嘱母亲如何做简易的饭食……她也不愿离开父母啊!
我无法想象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相继从自己身边消失时,杨绛先生内心该是何等的悲凉。回首来时路,她宁愿把钱先生和圆圆最后的日子当作一场梦,一个“万里长梦”。梦境看似虚无缥缈,却又历历在目。在那个如梦幻泡影的时期,她的心总是绽出血泡,绽出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她想留却留不住,她想守望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渐行渐远,自己则像黄叶任风拍打得满目疮痍,发出“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感慨。
钱老先生曾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最后,真的就只剩下杨绛先生了,她一个人回忆起前尘往事,心中是否又会绽出血泡呢?我想,杨绛先生根本不需要回忆什么,因为她从来不曾忘记。
人生在世会历经很多波澜坎坷,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定能无坚不摧。即使有一天我们走散了,也请相信,你我他(她),我们仨会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开启另一段梦幻旅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们仨》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