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35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3500字

不可复制的情人

“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情人》。

“如果爱,请深爱,爱到不能再爱的那一天。”——“情人”。


共同阅读中,我有注意到绝大部分的人看了不到半小时就弃书了,这是每个初见《情人》的人的第一想法,这很本能。可也蛮可惜的,晦涩如初,甘甜在后。

“嘴巴里是苦的,胸腔里是凉的,脑袋是充盈的,而心坎里是五味杂陈的爱意”,

我想这是我花了不少时间读杜拉斯、读《情人》的感受。


三番五次客观意念提示真的读不下去却又因主观强制特别想一口气读完的心情是复杂的,那感觉嗯,就像是星星很美,而你触手不及,可你仍然探头仰望星空,看她眨眼、流泪…似笑非露、似哭非啼,忽明忽暗、若即若离。

我还蛮喜欢小波的文体和风格的,那语言、那文笔、那觉悟、那特立独行…,嗯,好比尝尽千般,又见冰山,新奇、欲望,能读能思考还能笑着黑色幽默,这怪诞的感受也是蛮不错的。

至少,我觉得,“又脏又纯是小波”,“放荡忠贞是情人”。

总在字里行间、平白无奇中将黑色幽默、性爱欲念、特立独行恰逢其时、恰如其分的裸露来,供人欣赏、评论、观摩甚至亵渎。这是极好的心态,亦是那个年代极稀少的珍贵。

他爱杜拉斯,爱《情人》,而我算“爱屋及乌”吧?嗯,应该算的。

我谈不上爱,只是跟着感觉走,我喜欢她的情人,她的孤独、眼睛和眼泪。但我不喜欢她这个人。

这个故事一开始很难,中间冗长但精彩,结束就简单了。从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后来的渐入佳境,中间的醍醐灌顶,最后的五味杂陈,这感觉绝非用几个词语,遣词造句就能定位和描绘的。我想,读过它的人都懂得的。

才能真的体会王小波所说的“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的意思。

我看完之后才惊觉这故事不难、不乱,没有哪个人的青春能用简单的一个故事、三言两语就概全的。

家人、朋友、情人……

回忆一幕幕涌现,恍如昨日,青春再现。

才发现,原来最初的“我”,内心竟承担了那么多的孤独与爱。

《情人》在跳跃的叙事时空中用若隐若现的明暗线索将故事一一铺展开来,像在水面铺上雪花那般:雪下得小了细了,融于于水,轻盈通透;雪下得大了重了,结成成冰,晦涩坚硬。

我已经老了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文章打头用倒叙穿越时空将我们从现实载回她—-杜拉斯的少女时代,童年的记忆、经历…人事物开始慢慢浮现眼前,但始终明暗交错,浅浅淡淡的晦涩在这开端尤其显得沉重和疑惑(于读者)。其间伴有顺叙和插叙,并且这几个叙述手法相,来回变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顺序:和家人,母亲、大哥、小哥的“无爱无亲”的亲情是一;和初恋情人——中国男人“爱欲交织”的感情是一;和最后一个情人——同性恋男人“痛苦不已”的感情是一…

1⃣️

现在,母亲和两个哥哥,都已不在人世。即使回首往事,也嫌迟了。现在,我对他们已经无所爱。我根本不知道我是不是爱过他们。我已经离开他们。在我头脑里,她的皮肤的气味,早已没有、不存在了,在我的眼里,她眼睛的颜色也早已无影无踪。那声音,我也记不得了,有时,我还能想起傍晚那种带有倦意的温煦。那笑声,是再也听不到了,笑声,哭声,都听不到了。完了,完了,都忘了,都记不起来了。所以,我现在写她是这么容易,写得这么长,可以一直写下去,她已经变成文从字顺的流畅文字了。

我、我的母亲、我所惧怕的亦惧怕我的那个大哥,我胆小如鼠我爱的亦爱我的小哥。他们自私、他们没有温度、他们没有人性…我被忽视、我在孤独中成长、在害怕中迷失……这童年的味道真是苦涩。但在回忆这条线里,才发现我爱着他们、我亲爱的家人们,我在意、重视这份血缘之情。因为太过于在乎,我会为了他们平日里那一言一行平白增添出许多毫无必要烦恼和伤害。但现在回想起来,或许种族差异让我觉得忍受异样的眼光是痛苦的;或许因为妈妈对大哥特别照顾、特别对待的爱而耿耿于怀;或许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而苦恼、会因为用不正当的方式牟取利益而自责、会因为触及“家庭原则”成为“荡妇”而懊恼…这些才是我生活全部孤独的总和,他们只不过是促成我“人生浩劫”的主犯而已。而我爱他们,我的家人。

2⃣️

爱上他了,正如人们知道自己开始死去那样。他问她是否已适应死亡。她说她认为是的,因为这是人们最能适应的事。她说:“在这以后,在黑夜结束时,要拒绝已经太晚了。想不再爱你为时已晚。你认为钱能证实死亡,你付给我钱,为了使我不再爱你。而我,从这些计谋中,我只看到你还很年轻,你的那些钱根本不管用。”他想知道城里的那个男人。

正是因为王小波那份发自内心的敬仰与崇敬之情,才让我有缘接触了玛格丽特的“情人”,

如果爱,请深爱,爱到不能再爱的那一天。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她死。

“我遇见过一个人,他的眼睛就是这种蓝色,你无法抓住他目光的中心点,不知道他的目光从何而来,仿佛他在用整个蓝色看东西。”

情之所系,无边无际的温柔亲爱,肉欲可怕的阴暗深渊,仍然牵连未断。

我想,简单总结就是:

1.一个法国人(“我”)和一个中国人的“爱情”,一个中国人和另一个中国人(中国男人的未婚妻)的媒妁之约,“我”的初恋情人是个大我十多岁的中国男人,这个中国男人娶了一位中国女人。

2.一个白人(“我”)和另一个白人(“安德烈”)的“爱情”,


“他孤独、漂亮,孤独得心力交瘁,孤独、漂亮得犹如任何死亡在即的人。他在哭泣。”

他是一个爱着男人的男人,对,他是“我”最后一个同性恋男友,我比她大三十几岁。我们彼此“爱着”,但不能享受鱼水之欢、天伦之乐。

可我们不能单一去评判其好与坏、对与错、伦理之于道德,我总觉得无知。事情总会开始,事情也总会结束。这就是在人生每个阶段,你必定会认识的事情,注定会遇到的那个人。

这是不可复制的“情人”。

你问我为何读“情人”这本书。我相信世间的一切,总有一定的契机,会让你临幸于一种叫缘分的东西,不刻意,更不回避,就那样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我不会因为谁谁谁说哪本书有名,我就刻意读之。王小波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情人”被无数次提名,我想这是影响他创作生涯的良师益友,我想“情人”于之小波那意义绝非一般。我读了,我遇见了,我觉得值了。

【情人】是不可复制的。

但我不喜欢她这个人,我怜爱她罢了。


她 ,一边放荡一边忠贞,

对第一个情人、对最后一个情人的感情是爱、是贪念、是欲望,都不重要了。
妓女气质掩藏下的她是情义是热烈的、是沉重的,亦是恺切的、令人怜悯的。
这样一个女人,让我想起另一个女人,陈忠实先生笔下《白鹿原》中的那个女人——田小娥。
她们一样让人恨,恨她于世俗的放荡猖獗、恨她于人性的不知廉耻、恨她于生活的不知检点……
她们一样让人怜,怜她年少于亲情的无依无靠、怜她于爱情的嗔痴怨念、恨她于当时的困窘无助、孑然一身……怜她、恨她、爱她年长时的欲望、眼泪、爱情与孤独…

这个让我既爱又怜的女人,就是这样的女人,将人性的复杂、深邃、维度、格调…展现得客观而又立体,真实而又深刻。
这是值得思考和体悟的。

作者用这样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两个“我”,

一个是岁月雕琢未成、举止品性思维修养皆显稚嫩的不谙少女,清纯不存;另一个是经时光打磨、烟酒爱欲引诱的年迈老妪,风采依旧。

《情人》这等佳品在岁月的精致雕琢、时光的耐心打磨下才顺利竣工。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是不可复制的。

2018.1.13—-MK猴哥

(18年第一篇书评,纪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