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1600字
目送,看着你渐渐远去的背影。
目送孩子,父母,亲友的身影,在时间的推移中,与你渐行渐远。
就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龙应台之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 ,《亲爱的安德烈》和这本《目送》。
第一本,适合已经身为人母的妈妈读 ,洋溢着浓浓的母爱。第二本,适合面临孩子青春期问题的母子读,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再次获得情感连接。这一本,适合看着子女慢慢长大,父母渐渐老去的我们读,用心感受生命的怅然若失。
作为一位正牙牙学语的幼儿的母亲,在人生三书中,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最最触动我心。
开头主要是,母亲面临孩子的成长和成熟,内心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分离准备。曾经年幼的孩子是多么需要母亲的关怀和温暖,可是如今他远行都没有回眸,还嫌弃你不舍的拥抱?
在文章末尾,作者也讲述了自己父亲即将去世时的痛苦挣扎。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老父亲的病苦在儿女这里是要加倍的。被死神折磨得形容枯槁,大小便失禁的父亲,只剩下了一副衰败的躯壳。他的离去,留下了儿女们无处安放的心。
作为子女,与父母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感谢父母的抚养,感谢父母给予的一切支持,感谢父母给予的无私的爱。终究,我们要离开那个老窝。不管羽翼丰满与否,都要离开他们的庇护,带着他们的印记,开始自己的生活,组织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
生命,就是如此的轮回,我们又成为了他们。
当我们在飞的时候,飞得很远很累的时候,他们也在牵挂着我们,希望当我们疲乏困顿时,他们那儿,是我们永远的栖息地。
然而,你,飞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了,父母两鬓斑白的头发,眼角更深的皱纹,手上更加粗糙无光的皮肤。你注意到,他们慢慢变成了需要你来照顾的孩子,需要你提醒,你帮助,你包容。也许,这就是“反哺”!
若等到父母70-80岁高龄,我们也是50多岁的中老年人了。
在我爷爷81岁离世时,他的最大的女儿也已经60岁了。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社会,养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得那天,我带着5个多月孩子去老家看爷爷,之前身材高大,说话中气十足,有时候甚至脏话连篇的他,身体蜷缩在床的角落,被病魔侵蚀只剩下了干枯的骨头。
突然,鼻子陡然一酸,说道,爷爷,我是小枝,带宝宝回来看您啦!他费力地说,你们回来了呀!听得出言语里的高兴。
大概过了十多分钟,他就停止了呼吸,离开了这个世界。大家都以为他会再撑一段时间,没想到我们一回来,他就走了,永远离开了。
后来,亲戚们都在推断,可能他见到了我和孩子,觉得一家人都见了面,团聚了,可以安心离开了吧!
愿天堂的爷爷,放肆抽烟打牌喝酒,继续风流快活!
昨天,也和妈一起看望了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80岁的舅奶奶。
透过显示屏,她的脸上,老年斑全部涌了上来。她的子女兄弟姐妹透过电话和她说话,所有的痛哭是如此无力而哀伤。
我想,电话那头的老人,心里会更加悲凉吧!在冰冷的房子里,满身都是管道和设备,电话那边的哭诉只能凭添几分恐慌。
老人家几年前失去了老伴,他们养育了四个儿子,但是都在外地工作。在她知道自己身体快不行时,曾像个孩子一样向我妈妈哭诉,我都要死了,孩子们都不管我的呀?
看着这位老人,我在想,人活一世,为了什么?
为了子女吗?子女终究要离开你,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为了伴侣?他可能比你早一步或晚一步离开你。如果留下你一个人生活,你还能适应并把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吗?
为了钱财名誉?它们确实可以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是,一旦被他们蒙了心魔,驾驭不了它们了,我们就成了奴隶,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最终,人要离开时,也带不走一分一毫,唯一的好处,就是留给子女。
还是,为了自己而活吧。活出自己的精彩,始终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这样或许不会因为身边人的离开太痛苦。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看起来,很多人,在与我们同形,其实到最后的最后,只能是,一个人去狂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