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11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100字

满满的干货。这本书行文严谨,语言也非常的通俗化,作者将很多专业性强的知识通过通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辅以几个典型实验案例加以分析,阅读起来感觉毫无障碍,并且觉得甚是有意思。

我是在看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时留意到这本书的,万维钢在书中多次引用到本书的内容,有了那本书的铺垫再加上本身是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所以阅读起这本书来觉得不那么费力。书中含有大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我这个没怎么研读过心理学的小白感觉受益匪浅。

作者将大脑比作两个人,分别是“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反应灵敏,我理解成是一种直觉判断,它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得以提升。而“系统2”则是相当严谨的,它负责监控系统1,并对复杂的事情做出判断。例如问你1+1等于几时,系统一可以迅速得出答案,而问你17*28时则是通过系统2的运算得出结论。可见系统2相对而言是更复杂的,然而,系统2非常懒惰,通常系统1能迅速做出判断的情况下系统2是懒得去复核的,这也就为系统1犯错提供了条件。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正由于系统1的迅捷与无意识,使得系统1在做出判断时容易不假思索而产生偏误。常见的偏误有曝光效应、光环效应、框架协议、比率忽略、锚定效应等等。这些偏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如果不去刻意研究往往自己很难发觉自身在无意识中就犯了这些偏误。所以意识到系统1所犯的偏误并通过不断地训练强化以避免犯错就很有必要。

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一些心理学的原理,对这部分我特别感兴趣,内容并不枯燥,案例也非常有意思,让我忍不住地停下来反思。后半部分则是将这些思维偏误与经济学联系在一起,解释了经济学中,人存在的不理性行为。近些年来行为经济学大火,这也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前沿。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理想状态的,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所谓“理性人”,由于人多多少少存在的思维偏误导致理论与实际时常不一致,而将心理学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很多反常行为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都说经济学方面的专业很虚,学了以后不好就业,但是在我看来我倒是挺感激我学过的这些经济知识的,几年的学习下来我变得越来越理性了。经济学中经典的“理性人”假定对我的日常判断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我现在做什么事情都会考虑机会成本,放弃一件事情时也不再会因为沉没成本而心痛不已。而学经济的学生又不可避免地要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也使我在看事情时不容易犯比率忽略的毛病,看问题也更加全面。所以我不后悔学了现在的专业。

总之这本书适合想要让自己变得更理性的人阅读,坚持读完一定会有所收获。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