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乡村教师》读后感_1700字

《乡村教师》读后感1700字

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总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动和感悟:《三体》宇宙文明间的博弈,《流浪地球》人类的悲壮史诗,《中国太阳》的家园和远方……再到这部《乡村教师》。

之前我从没想过作为人类幻象前沿的科幻小说可以具备这么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基础,但首先是《三体》颠覆了我对文明关系的认知,但那时的感觉还是模糊的,只是纯粹的震撼,但在看完《乡村教师》后,我有把握对大刘的写作和思想进行一定的归纳。

准确的来说,刘慈欣给当代中国和当今科幻界带来震撼的原因在于他宇宙的思考维度。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对人类来说还为时尚早,但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已经形成了雏形。在《三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高科技的外表下,宇宙文明间的关系随处隐含着地球上文明关系的影子,而这种宇宙文明的关系又反过来革新了地球上文明的关系。这正代表着宇宙思考维度的开始,如同人类从家族-部落-国家-文明-地球思考维度的演变一样。更高的维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作为认识的对象,人不得不从低一级的维度去思考更高的一级,这样的思考又会反过来影响低级的维度。

具体回到《乡村教师》这部小说。这部小说首先在维度上设立了两个极端,一个是中国西北的贫困乡村,一个是银河系碳基联邦。地球可以说是介于中间的一个维度,它的命运完全系于象征联邦的星际舰队对乡村孩子的检验。这样的对立是极具戏剧张力的,作者也不惜笔墨,在乡村教师处极力渲染村民们的愚昧麻木与利益算计的不堪,在最高执政官、舰队司令、参议员处铺陈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战争的波澜壮阔和旷日持久,颇有蚂蚁之战和诸神之战的对照。但是乡村教师继承遗志、百折不挠,身患绝症、陷入绝境也不放弃教育事业,这让乡村这个小维度骤然有了厚度,形成了不同维度的“小大之辩”。

这两个维度如何发生关系呢?这种关系又给我们带来何种思考?这其实向我们揭示了当今人类思想一个隐而不现的前提:人是万物的主宰,宇宙的主角。我们的哲学、科学、社会科学是没有人类的同级存在的,我们自以为是宇宙最高级的存在。由此我们衍生出了许多思想的争端:自由竞争好还是共同富裕好?物质享受好还是精神追求好?安于现状好还是冒险探索好?这些争端似乎数千年来都没有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这只是宥于思考维度的局限,就像人不明白蚂蚁为什么会打架一样。再举一个例子,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不要“闭关锁国”显然已不成为一个问题,纵然能举出千百项优点,除非特殊国情,任何头脑正常的现代人不会只满足于“一个国家”,而是从整个世界来考虑问题。这客观上是因为信息、人员、商品流通日益密切,全球化成为了不可逆的趋势,主观上离不开人思考维度的拓展。

总体来说,人类的思考维度正经历从国家向文明乃至地球的转换,但思考宇宙、承认其它智慧文明存在的思考方式已有了萌芽。在这种思考维度下,我们重新审视国家维度、文明维度乃至地球维度的意识形态,便会有惊奇的发现。如在小说中,地球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一群中国乡村小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这让我们感到公平教育的重要性。拯救地球的不是人类出身或同情人类的超级英雄,也不是各国的精英政要,而是一个身世坎坷、只有初中学历的乡村教师。这种命运的吊诡让我们不由地反思现代文明的缺陷,如金钱至上、价值失落、丧失理性、集体无意识等等。在这里,有些争执不下的问题都不成为问题,在高级文明的审视下,人类的选择似乎只有一种。

这种假设纵然极具偶然性,但总能给热爱思考的人带来新鲜的思考材料和危机感。大刘的这种宇宙的思考维度在《三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其它作品中也可见端倪,而我猜测,这部写于2000年的《乡村教师》可能就是萌芽之作。感谢中国有这样前沿的作家,他让我更加坚定了中国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和近百年来的嬗变、革新正在孕育着未来世界的希望。

最后附上这本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大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把科学描绘得那样艺术、那样哲学,观照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科学在此不再是僵化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人类精神的先锋和勇士:

        “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最高执政官说。                        ‘宇宙的最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不可理解的。’参议员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乡村教师》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