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1100字
我初次听《菊与刀》时就觉得这名字很有日本的味道,字里充满了日本的文化气息,所以我就在心里肯定这是一本描写日本的书。菊,给人一种清香淡雅之感,高洁的品性,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同样清雅的茶,继而想到了日本的“茶道”,舒缓悠闲的氛围,日本人注重的修身养性以及对他人的谦恭有礼。“刀”,自我防卫或者进攻的武器,我联想到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忍者的那种隐忍、坚韧、不屈,强大的吸收力。然后牵引出刺客这个群体,他们独特的冷漠,行事干脆利落。当然还想到了他们那种极端的剖腹自杀行为。把这二者放在一起,一动一静,有种特别的新意,别样的韵味。那么如果将它们统一到某个人身上,会有怎样的结果呢?这大大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前些日子买了来读,果不其然被我给猜到了,正是一本介绍日本文化的书。把这本《菊与刀》捧在手上,看其封面,左上角是几株正开得烂漫的菊花,右下角是一位佩刀的武士形象,不是那种清瘦型的,相反比较壮硕,华贵气息逼人。这样也正好与书名相照应。封面中间还有一个注解,说这本书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此前我倒没想到矛盾这个词,只是想着将二者统一起来会怎样,这样的话,那就更有看点了。接下来这点让我有点惊讶,或者说完全没有准备,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是一位名叫本尼迪克特的美国人,这与我原先想的不一样,我想当然的以为既然是描写日本文化的书那么作者就应该是日本人,或者至少是与日本邻近的国家诸如韩国、中国的作家吧,这是第一个让我感到惊奇的地方。接着看了书腰上写的一句话,“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纪,中国用它认识与重新发现日本。”这本书的影响竟然这么深远,尤其是最后一句话,作为与日本如此近的中国,历史上与日本已经打过好几次交道了,近代的那几次战争,本应对日本有了全面的了解了,可是竟然也通过这本书来认识、重新发现日本。后来想想,用美国人的视角去看日本的文化,总会有新颖的见解,不一样的发现。
前言部分有这样的记录:“《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以文化遥距研究法做出来的成果:她从当时日本发布的宣传电影、集中营中的日裔美国人和战俘的访谈记录以及日本人的文学作品中收集资料,重新构建出日本文化以及对日本战后重建的期许。”这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啊,没有去过日本做实地考察,凭借以上可以加入个人主观情感色彩的资料就分析出日本的文化特点以及日本人矛盾的性格,这样的结果能让读者信服吗?我有些怀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菊与刀》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