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1200字
【这样或那样的旅行】
我对余秋雨最早的记忆不是教科书,而是一篇又一篇的小散文,清丽脱俗,暗含着少女心事。
用清丽脱俗形容,是因为我才初中,本身那本书也是妈妈买来为了培养对语文的感觉,所以书中的文章短而巧,没有十分深刻的意味,最多的是对美的感受。
当时的我就有这种感觉,取余秋雨这样的名字,就是为了写文章而生的。
这是六七年前的事了,余秋雨应该还没有开启他的文化苦旅,至少这一系列的书还未面世。
其实我最喜欢的写旅行的书,应当是三毛写的。语句平实,自然如流水潺潺,淡而不争,有一种心境,他人模仿不来。虽然是从《撒哈拉沙漠》这样激昂的旅途开始彻底爱上她的旅行,但在构成文句的时候我潜意识会追寻这样的自然状态,怎样才是不刻意的娓娓道来。
在我已经习惯三毛的气息后,余秋雨的旅行就这样别开生面地闯了进来,开辟了一番天地。
由头就很沉重——追寻文化的脚步。翻开前就莫名的胆怯,生怕自己跟不上旅行的节奏,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所幸的是,我翻开的第一本是《摩挲大地》。没有看过余秋雨其他书的人最好是不要直接看《文化苦旅》或者《千年一叹》,真的是苦涩难挨,晦暗昏沉。
《摩挲大地》是源自于对中华这个词语的热爱,看的过程中总能感同身受,而且熟悉到了血脉相连。从炎黄讲起,是一股从巍峨山间吹来的凛凛晨风,吹来了日出的欣欣向荣,吹开了五千年的历史门扉。
之后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了。从每一个青史留名的身影上讲述文化的更迭,看到的是河畔上忧郁的屈原,看到的是风沙中彳亍的老子,看到的是菊篱下醉卧的陶渊明,看到的是快马纵歌,抚剑便是诗的李白……中华文化是何等地意气风发,桃花满地呢?
忍不住细讲这样的文化,璀璨耀眼,又似明月独照人心。
但是《千年一叹》不一样,它的艰,它的叹,让我无法品读,唯一能做的只是携身同游。
这样的旅行不像是一场旅行,是肩负沉重担子的修行,担子左右挂着两桶水,一样的水,是自中华的五千年文化中打来,一路上渴了便饮,惊了便饮,恐了便饮,越饮越多,到了最后好像是饮鸩止渴,令人无法言语。
原来这次看的是周围的文化,看的是整个文化的残破身躯,看的是桑田变作沧海,海上漂浮的星点桔梗。
是怎样的语言才能描述出苦闷呢?或者说是怎样的中药才能熬制出沉甸甸的愁苦呢?余秋雨没有办法,他从景写起,到景结束,剩下的就是所思所想。
我想可能这本书写不完他的感受,或者说大多感受只能用这样浅薄的语言轻轻道来。要知道越是苦痛,越是冷静,越是漠然。
至于细节,可能还需要到书中翻找了。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给的勇气,叫我再次翻开这样一本书。
如果你是第一次打开这本书,就请只把它当做旅行来看,看余秋雨式的景色描写,看恢弘大气的雪山银刃,看旅行途中的日出日落,看一路上的惊险刺激。
千万不要深陷到修行人的苦海里,任心中翻腾,却无可奈何。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千年一叹》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