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是2017年10月开始阅读的,但是直到今天才读完。我觉得任何有意义的书都是可以让你能够随时停下打断的书。比如阅读我最爱的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尽管喜欢还是中断了很多次。但是,网络言情小说就有一种让你废寝忘食的魔力。因此我认为,有营养的都是慢销品,快餐是最不养胃的。
这本书讲述了我的母亲得了胰腺癌后与我进行了一场私人读书会的故事。我们一起探讨读过的书,见过的人,怀念的事儿。通过这本书的描写,我们知道了这位75岁高龄的母亲是如何积极地脚踏实地地为世界做贡献,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全文完全看不出来她已经那么年迈,在作者的笔下她除了病魔的束缚外,几乎精力充沛,计划着自己的行程和工作。为难民提供帮助,筹划阿富汗的图书馆,尽心去帮助遇到困难的人,给陌生人以微笑。
这是个美好的人,让我知道原来有这样的人在努力让世界变得美好。就在今早看了《朗读者》第三期邀请了一位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也是一位放着高品质生活不要而去为了这个世界不顾危险地去努力的人,也知道了非洲象的艰难处境,以及人类的变态审美。然后我偶尔会思考:我这个小人物能为这个世界做点儿什么?其实并不是无能为力。
回归到这本书,作者在描写他和母亲的角色中,总是客客气气地,在细节上的关怀,没有冲突,全都是理解和鼓励。不知道这是否是美国家庭的普遍形态。我们中国家庭却充斥着剑拔弩张,叛逆和隐晦。我们很少给母亲一个拥抱,告诉她我爱你;我们很少跟母亲去一家特色餐馆吃饭,聊一聊最近读到的书和对朋友的想念;我们很少像贵宾一样相互交谈……我和母亲的相处模式就是陪她逛街买合适的衣服,听她讲述工作的趣事同事的八卦,她帮我带孩子让我有时间去瑜伽。直到最近我才主动给她打电话问候,问问出门的她这天怎样,为忽视问询她而内疚,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总是她为我做的。我会在儿子惹她生气时,花很长时间陪她,哪怕是一起看电视或者陪她吃顿饭。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希望将来儿子能为我做的。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文中母亲的治疗,每一次作者都会耐心陪同,直到最后的病逝,让我看到的都是一个老太太从容优雅地死去。国外完善的临终关怀是我们比不上的,这让我想起了《最后的告白》。相比之下,我们对于病痛中的亲人,所做的实在是太少。不耐烦和嫌弃是孩子对待父母的常态,更别提医护人员的温柔相待了,那是天方夜谭。
而我只能要求自己能够做好这一切。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1000字